(大约6000字)
古典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
甘肃省华亭一中
郭凤歧
《考试说明》中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本文就古典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举例予以说明,以利于教师组织教学。
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在其发展过程中,艺术家们就注意总结艺术规律、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穷年累日,便逐渐趋于完善。这些约定俗成的表达技巧又反过来成为诗人们创作遵循的规律。大体说来,这些表达技巧可分为以下十二种类型。
1、丰富的想象
想象是诗歌的翅膀,陆机《文斌》中“精鹜八极,心游万仭”、“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说的就是诗歌中的想象。古典诗词中的想象,主要运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运用想象再现和组合画面。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再现了乌衣巷口的今天:一片荒凉、衰败、冷寂的景象;同时,诗作又诱发了读者的想象,再现了昔日金陵的繁盛,王谢世家的骄奢,乌衣巷的辉煌。显然,没有想象,是描绘不出这样的画面的,诗人依靠想象勾勒画面,寓情、寓理于形象的画面之中。
二是运用想象描绘人物形象。古典诗词中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想象。诗人往往用组合想象的形式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如:白居易《琵琶行》,通过月夜闻琵琶、细听琵琶音、琵琶女自陈身世等情节,以想象为基本方法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三是运用想象安排情节。《木兰诗》写木兰替父从军在前线作战的情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些诗中重要的情节,完全出于诗人的想象。
2、移情入景
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去看景、写景,把情感融入客观的条件中,使无情的景物变得主观有情,达到了物我合一的有我之境,即所谓“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移情入景。
柳永词《雨霖铃》把离愁融入秋色暮霭之中,就是典型的例子。如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身声里斜阳暮。”作者正遭贬谪之时,只能把自己悲苦的心情移到景物上去,所以看到的是孤馆春寒,再加上个“闭”字,显得孤独寂寞而凄冷,听到的是杜鹃哀鸣,又在斜阳暮色之中,更显得悲苦有加。
移情于景的重要方式还可以用比喻、拟人等方式实现。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抽象的“愁”比喻成具体可感的江水,愁情融入春水之中;欧阳修“泪眼问花花不语”以拟人的手法,使人格化的景承载着人物的离愁,这都是移情于景的结果。
3、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是情由景而生,因景而变。诗人初无自觉的意想,忽见景而悟,受到景物的触发,激起了胸中无限诗情。
触景生情一般是先有景,而后引起情,景和情相融相生,互为表里。莺歌燕舞,欢乐明快的景色,容易引起喜悦的感情;秋霜冷雨,萧瑟阴晦的景色,容易引起孤寂忧伤的感情。
白朴的《天净沙·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曲中描写的景色是明快的,它所触发的感情是喜悦的、愉快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曲中描写的景色是萧瑟的,它所引起的感情是孤寂的、凄凉的,是深深的断肠人的离愁。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的诗,写的是“物”,言的却是“志”,“志”通过“物”表现,“志”包含在“物”中;“物”为了说明“志”,“物”是“志”的外壳。托物言志的诗,多以咏物诗的形式出现,需要拟人化、象征和比喻等表达方式,通过自然的“物”引申出所咏之志,只有如此,才可以实现“物”与“志”的有机统一。
曾巩有一首《咏柳》:“乱条犹为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诗人表面上写的是柳絮飘扬的景色,但是,通过字里行间,我们发现,诗人以柳树喻人,写出了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劝喻人们在得势时要想到失势的时候,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