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中学生课外阅读资料:时文美文例文1
- 资源简介:
约39250字。
临沂市中学生
课外阅读资料
临港一中版
第85期
(上半月刊)
2013-04 ◎ 卷首语◎
微笑,春暖花开
微笑,似蓓蕾初绽,聚真诚、善良而洋溢,感人肺腑;微笑,似兰仙幽草,并温馨、浪漫而色彩,不采而佩;微笑,似火焰风姿,赋热烈、温暖而奋发,集思广益。在顺境中,微笑是对成功的嘉奖;在逆境中,微笑是对创伤的理疗;在生活中,微笑是对强者的肯定;在人性中,微笑是对自爱的认同。
微笑盛开在人们的脸上,像美丽的花朵,时刻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微笑是一首传统激扬流行的歌谣,每一个音符都流露出动人的真诚。一次定格的微笑,便是一幅雅俗共赏的风景画,温馨含蓄而不失斯文。一张微笑的笑脸,便是一种豁达清新的心灵表述,温婉亲和而不失丽质。
微笑是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不用翻译,就能打动人们的心弦;微笑是一种艺术,具有穿透和征服一切的自信魅力;微笑是一缕春风,它会吹散郁积在心头的阴霾;微笑是一种乐观,它能将浮躁沉沦的人心静好。
你微笑,我微笑,她也微笑。微笑,其实是一种爱,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自爱。自爱的人,常以实惠的微笑点缀自己,赐人以美丽的心情。
如果说微笑是一抹阳光,那么,它就能温暖受伤苦闷的心。如果说微笑是习习春风,那么,它就能吹散忧郁沉寂的心事。微笑能使你的委屈从眉梢滑落,能使你的眼眉泪水收起,能在滴水成冰的日子把烦乱的思绪理成顺畅。
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之后见彩虹。人们风风火火来到这个世界,拥有同样的蓝天与白云,守望着同样的星星与月亮,不管失败还是痛苦,如果能快乐地笑一笑,拈花一笑,高歌生活的进行曲,赞美蓝天白云的烂漫,分享日月馨辉的静好,那么,我们就会获得微笑的幸福,就会心暖花开,甚至能拥有金灿灿的硕果。
因为生活,一些人消积地选择了哭泣;因为生活,一些人却积极地选择了微笑。其实,生活的本身充满苦涩,蕴藏不同的酸甜苦辣,但生活并没有拖欠我们什么,至少,它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生存的空间。所以,没有必要总苦着脸,荡羡哭泣的面容。
在生活中,分明有一种爱,叫做微笑。而这种爱,像挂在枝头成熟了的开心果,任由你在人生的路上採摘,自由自在装满自己爱的行囊。这种爱,其实就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境界,它与贫富、地位,处境没有必然的联系。
智者微笑,庸者哭泣。只有懂得微笑的人,才能紧紧牵住生活的手,微笑着,去唱响生活的歌谣。
【目 录】
卷首语
微笑,春暖花开…………………………………………………………………………………01
时文选读
"钱学森之问":从历史文化视角看创新人才的培养………………………………………… 03
春天,我们纪念理想……………………………………………………………………………05
人民网评:政坛新话风激发政治凝聚力………………………………………………………06
检察日报:让法治终结各种“无常”…………………………………………… ………… 07
评论:打掉苹果“无与伦比”的傲慢 ………………………………………… ………… 08路人还钞显道德正能量…………………………………………………………………………09
“最美女孩”造假难掩世间有大美………………………………………………………………10
美文欣赏
我凭什么上北大 ……………………………………………………………………………… 11
今生,与文字谈一场恋爱………………………………………………………………………15
跑出我的未来15…………………………………………………………………………………17
住在手机里的朋友………………………………………………………………………………18
有一种爱,不讲天荒地老………………………………………………………………………19
今夜,我想再喊一声娘…………………………………………………………………………22
例文赏析
新材料作文导写…………………………………………………………………………………26
当你不是世界的中心……………………………………………………………………………26
走出自我…………………………………………………………………………………………28
把自己看淡………………………………………………………………………………………29
低姿态的高贵……………………………………………………………………………………31
“偶像”话题作文写作指导与示例
燃烧激情,活出自我……………………………………………………………………………32
让苏轼伴我一生…………………………………………………………………………………33
掬水月在手 …………………………………………………………………………………… 35
话题作文“角色”导写与示例……………………………………………………37
角 色…………………………………………………………………………………………… 39
角 色…………………………………………………………………………………………… 41
◆ 时 文 选 读◆
"钱学森之问":从历史文化视角看创新人才的培养
2013-03-25 10:07:01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钱学森(1911-2009)是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2005年,这位科技帅才在温家宝总理登门拜访他时,对中国的教育和科技发展提出更高期待:“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这便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近几十年来,中外学术界曾广泛关注过“李约瑟难题”:尽管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但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和工业革命都起源于欧洲,而不是中国?
相比而言,英国人李约瑟(1900-1995)只是对世界史上已经发生了的事实不能释怀,随之提出了一个“虚拟”的问题。“钱学森之问”则是一个为中国科技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针对中国科技和教育发展的现实提出来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尽管李约瑟和钱学森是同时代人,但李约瑟钟情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钱学森则献身于中国的航天事业。李约瑟的研究帮助人们了解中国的过去,钱学森的事业却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实,“钱学森之问”则直接针对中国的现实,其思考的锋芒则指向了中国的未来。
要解答“钱学森之问”,肯定离不开中国历史文化的大坐标。在历史文化的大背景里,“钱学森之问”只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困境的一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确有创新的理念,如商代的开国君主成汤就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盘铭》,《诗经•大雅•文王》则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传统文明几千年的发展,确实有引人注目的科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