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怎样围绕高考进行“双自主”
刘建朝
如何围绕高考进行双自主教学?结合教学中的几个环节,谈一谈我的想法和做法:
一、备课 备课之前要了解高考对知识、能力有哪些具体要求:字的音、形、义,词语的运用,标点符号,文学文化文体常识等属知识;语句含义的解释,重要信息的把握、提取,要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属分析概括能力,把握文中形象特点、语言特点以及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等属鉴赏能力。对这些内容要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不然就不能自觉地使“双自主”有明确的目的。
备课时先从文章中找出这些知识点,能力点,甚至像高考题那样,将这些出成考题的形式 。这样也就有针对地把文章的要点、难点做了一个分析。然后看教参,修正你对文章要点、难点的把握与理解。然后确定哪些地方需要讲,哪些地方需要提问,哪些知识、材料需要补充,不补充学生就不能理解;怎样讲,怎样补充,是利用投影、打印篇子,还是口头讲述。最后形成教案。这样备课,与以往不同的地方是,教参真正成了辅助,而以往备课基本上就是安插教参上的内容上课堂。
二、上课 上课前要让学生充分预习,体会课文,给足预习时间,同时不提预习问题,不定预习任务。一上课就让学生谈预习的收获和感受,学生即使说错了也不批评、不质疑,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让他充分表达意见,教师多听少说,多鼓励少否定。因为这个过程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对话过程,教师不以有限的结论去锁定这无限的对话空间。一般地教师不提问,如果问的话也只是问学生自己特别喜欢或不喜欢的是哪里,特别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是哪里一类笼统的问题,但要求学生做出具体回答,并且一定要回答出为什么。一般不提问具体内容或带倾向性的问题。因为你提的具体内容学生没想到,这就会冷场,不具有互动性。如果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不同了,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可供大家讨论,能引发学生深入读文章,教师可以相机补充相关知识或材料,加以引导或点拨。但仍不做结论,往往经过几个回答,答案就明确了,即使明确不出来,留待下节继续也不错。
要注意:(1)教师的点拨应是学生对某些问题已到了意会不可言传,甚至有相当多的同学还处在不明确之时,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你备课时出的题目的问题,这样的点拨体现了“教师是引导者”的作用。
(2)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讨论问题的性质,不合高考知识或能力的问题,要适时调整,不能作无为的争论。时间宝贵。这也就是“双自主”中说的“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
(3)学生讨论(也叫互动),应是多样的。比如分小组讨论,或先小组讨论然后提出来大家讨论,也可以用答简答题的方式让每个学生整理出书面答案,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4)老师遇到解答不了的问题该怎么办?属知识性的问题老师就要老实地承认这知识不会,属能力问题那就要与学生争辩,没有结果也不必怕,学生瞧得起你还是瞧不起你,不会因这一节课。
(5)担心时间会拉得很长。一篇文章用多少时间?其实不必担心,“双自主”要首先放心地放手,时间长了就会发现比讲用的时间短。《记念刘和珍君》曾有老师用七节课讲,《林黛玉进贾府》曾有用两周讲,《阿Q正传》只两章有的也用六课时,但让学生“自主”的话,围绕高考的知识与能力点去思考学习都用不了那么多时间。
⑹上课要有随堂练习。不论课上讨论多长时间,都要有随堂练习。练习要融进事先出的题目,包括基础知识等内容,尤其是一些讨论过的问题。让学生形成文字记录下来,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课后要抽查,或者当堂让学生交换检查。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