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目标下语文课的开讲方法探微
作者:蔡亚玲
今年我省的语文新教材从拓展文化视野,丰富人文底蕴,提升母语素养,激发个性潜能,引领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新教材 强调情感的体验,语文课要求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更多地以渗透、涵泳、熏陶等方式实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改进。要想一开始就从心理上占有学生就必须有一个富有兴趣的课前“导言”。导言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在整个教学中,,它起着新旧知识逻辑上的衔接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至激情作用,起着课堂第一次信息反馈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结构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下面我就新课改目标下设计语文课的课前“导言”,做一点探讨。
一、引趣式开讲法。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人才成长的起点,是人们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开讲时用几句贴切而精练的引语导入,不仅可以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还可以借此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亚理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有了疑问和惊奇,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一句话叫‘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请同学们举出古代谏臣的例子来……”同学们举了比干、魏征、司马迁、海瑞……“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里邹忌却以顺耳的方法达到讽谏的目的”。同学们显得异常兴奋,这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了成功。我在讲授《花末眠》这课时,从苏轼《咏海裳》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导入,川端康成写作《花末眠》是由凌晨四时醒来发现海棠花末眠而引发对美的思索的。然后通过介绍作者经历,对文中美的观点进行讨论。这节课激发起同学们对美的观念的兴趣,讨论极为热烈,效果很好。而《勾践灭吴》的导入从蒲松龄聊斋屋前的对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讲起,同学们兴味盎然,很快进入了情境。讲授《触龙说赵太后》这课,我先介绍背景,然后让两个同学分别扮演赵太后和触龙,同学们绘声绘色的表演,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活跃了课堂气氛,然后再进入课堂内容,就非常容易消化。
二ˋ提问式开讲法。“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而“思”多是以“疑”为先导的。“无疑—有疑—无疑”,学生在这种思维的矛盾运动中,才会启智增能,有所长进。
开讲的艺术,贵在质疑问难。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打开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逻辑思惟的能力。
学习《〈纳喊〉自序》,我首先问:同学们初中时学过鲁迅哪些小说,学生回答学过《故乡》、《社戏》、《孔已已》等,我又问:这些小说选自哪一个小说集?这样引出了《〈呐喊〉自序》的介绍。学习《〈名人传〉序》一文,我请同学们谈谈自已最崇拜的伟人的名字,将学生们举出的名人分类整理,引出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序》,学习《药》一文我是这样导入的:这篇小说的题目为什么叫《药》?然后对这篇小说的背景进行概括介绍。进入课文内容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