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感 论 试 探
丽水市莲都区 石牛中学 蓝海兴
平原中学 舒旭芬
内容摘要:语感是人对言语的直觉能力。早在上世纪叶圣陶就倡导过,近年语感大师王尚文作过精深的论述。本文试从“语感静态分析”、“语感动态考察”、“语感教学把握”三个方面对语感及语感教学作尝试性探究。
关键词:语感、静态、动态、教学、把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由于《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并未对语感理论作深入读解,于是一道道看起来玄而又玄的语感话题在“人文性”对“工具性”进行反拨的基础上,弥漫在语文教学论中。语文教学大有“语感至上”“语感万能”的趋势。本文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试从“语感静态分析”、“语感动态考察”、“语感教学把握”三方面对语感现象及语感教学作尝试性探究。
语感静态分析
关于什么是语感,目前语文界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即“语感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和正确的理解力。”①我认为,语感既然是一种感受力和理解力,它必须是人的心理机制受到语言文字的刺激并综合理解后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的。“感之于外”就是语言文字信息对人的刺激;“受之于心”就是人对语言文字的信息进行整合。我们听说话、看文章,是外部刺激;说事情、写东西,是内部刺激。这样语感就可以沿着两个方向两个层次四种基本类型对语感进行图解。如图所示:从语感产生的动因方向看,人的语感有来自主体听说话、看文章所获
得的语言文字信息外部刺激地内化;有来自主说事情、写东西已有的语言文字信息内部刺激地
外化。从语感形成的层次方向看,第一层次有
声世界的语感先于第二层次无声世界的语感而产生。有声世界的语感——听说话和说事情的能力,主要靠“语言习得”,即一半学习完成,
一半靠获得。② “获得”是人的一种自然而然甚至是创造的过程。③无声世界里的语感——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