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05 年 3 月 日 总课时:
第10课、组歌
纪伯伦
☆学习目的:
1、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散文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欣赏,在欣赏中把握诗文的节奏与美妙的意境。
3、借助想象,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4、模仿写作,在仿写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5、引导提升,在品味中享受爱的真谛以及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学习难重点:
1、诗歌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2、借助想像,理解形象,人生思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学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炽热(chi4) 祷词(dao3) 执拗(niu4) 俊俏(qiao4) 衷情(zhong1)
馈赠(kui4) 憔悴(cui4) 真谛(di4) 夫穹(qiong2) 璀璨(cui3can4)
镶嵌(xiang1 qian4) 翱翔(ao2) 丧吁短叹(xu1) 千山万壑(he4)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2、查阅作者纪伯伦的有关资料,准备在课堂上作相关介绍。
▲教学设想:
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浪之歌》是篇借物抒情之作,也是江伯伦著名散文诗篇之一。在这首诗里,海浪被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诗人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衷肠。《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艺术的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七情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并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所以学习这两首诗要加强诵读,感受它们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感。另外在诵读中还要把握作者的思路,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蕴含的丰富哲理。
●教学设计:
一、自然万物,激趣引读。
同学们,自然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当我们感受到它们的存在时,你内心最想说什么呢?你能跟大家交流一下吗?
教师引读: 是啊,自然万物仿佛都是我们的一个身影,一个道具,浸染着生的气息,跳动着活的意义。而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浪花、雨……这寻常的事物在多情的诗人笔下,化成了一行行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下面让我们透过文字,去捕捉诗人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美妙世界吧。(板书课题与作者)
下面谁来对纪伯伦的有关情况作些介绍?
诗人简介: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