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3/31 9:44: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3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广东实验中学   陈凤军
一、教材简析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是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语,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本单元学生应归纳、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卓有成效的背诵方法及猜读法。因而《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也应以此为重点。
《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又有自身的特点:首先,这篇文章疏通文意决非难事。本文故事性较强,颇具传奇色彩,运用层层设疑的写法引人入胜,语言又较浅显易懂,学生对本文势必有较浓厚的学习兴味,文意的理解相对较简单。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色彩,如:作者笔下美丽无比的桃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村民闲逸的生活,渔人出“桃花源”处处志之而又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再寻而未果,凡此种种无不给桃花源蒙上朦胧、神秘的色彩,这样亦真亦幻的艺术构思,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再次,从文章中可见作者的社会理想是无阶级、无压迫、无剥削、无战争、人们和睦相处、男耕女织的原始社会。这一社会理想既有积极一面,又有消极一面。它对作者本人的生活及创作影响也颇大。而且作者的社会理想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追求的理想社会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这一“永恒梦想”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们极其类似,又独具特色。我们可回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追求理想社会的历史,用对比的眼光欣赏它们的共性及各自特点。第四,千年来历代文人在仕途上失意的时候,或厌倦、憎恶官场黑暗之时,往往把眼光投向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人生价值,从桃源仙境中寻求安慰,于是此文便成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我们在教学时有必要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千年来本文对中华民族文人的影响。第五、本文作者在抒写自己社会理想的同时又流露出自己思想深层既想出世又想入世的矛盾。想要解读陶渊明这一极端矛盾的思想需从几个方面入手:一要分析作者笔下桃源式社会的特点。二要深入探究本文似真而幻的故事情节。三要结合作者本人官场不得志但又苦于救国无门的经历。四要结合当时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的社会背景。最后,此文乃是陶渊明散文的代表作品,陶渊明所做诗文有着独特语言风格。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同时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炼。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事物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影响。本文非常充分地体现了这一风格,我们在疏通文意理解本文内涵的基础上,还可品读陶渊明精练优美的语言。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可分为识记、理解、欣赏、能力与学法等四部分。
  识记部分:以文言文重点实词、句子的理解、积累(如:古今异义的词、一词多义的词、省略句、倒装句等)及熟读、背诵为重点。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