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字带来的课堂转机
青岛九中 罗飒
缘起
这是进行语文第二模块第二单元“穿越时空的美丽”专题时,在教学《悼念乔治·桑》的课堂上出现的情景。
《悼念乔治·桑》一文是该单元中的一篇选读文本。雨果以激扬充沛的文字向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表达了他崇高的追念和敬意。行文要点明晰,语言优美,闪烁着理智与情感的光辉。基于文本的特点,我着眼于对阅读信息的筛选提炼以及对文本的评价角度设计了教学方案。教学在我所带的六班如期进行。
课堂上,学生大多能阅读并针对我的问题在文本中去完成筛选和提炼信息的任务,但是不点名就闷声不响。第一环节在迫答中完成。气氛有些压抑。接着,我进行下一环节:由学生来评价自己喜欢的文段,并发言交流。稍作等待后,还是没有学生主动起来。于是,我就指定发言。第一个学生说喜欢文本的第14段,这一段比喻用得好,使乔治·桑精神对世人的影响变得形象且有感染力。第二个学生说喜欢第10段,排比句的使用使文章极有气势,作者的感情也一泻千里。两个学生说得很好。可是,为什么不愿起来交流呢?我心里有点抱怨学生不积极。但是也觉得虽然按部就班,但再叫几个同学起来谈谈,一定能够谈到文本中另外几个明显的精彩段落,那么这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算完成了。
这时,班上一个男生举手。这个孩子是个体育生,平时成绩不好,而且很调皮,好挑事。我刚才在布置这一环节任务时,就隐约听到他和他附近几个男生诡笑着小声说要挑某段某段。我知道他们是想开玩笑。我犹豫了一下,不想叫他。但不行,因为只有他一个人举手,而且还举得高高的,学生都看着,我不能不允许。于是,我向他示意。
果然,他站起来歪歪脑袋,有点挑兴似的说:“我喜欢第5段。”话音一落,全班就哄堂大笑。他也得意洋洋。第5段只有一个字“不”(第四段是“难道说我们真的失去她了吗?”)!似乎没什么精彩的。
我心里对他哗众搞笑有点恼,但是没表现在脸上。老实说,备课时我根本没在意这个独词段,觉得那是很简单的问题,当然也就常规地认为不会有学生注意它。但是现在,问题提出来了,我就不能不解决。我冲口就想说这个段落的特点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又觉得现在是学生注视的焦点,解决好了,也许是个让学生们动起来的机会。于是定下心来和他开始了下面的师生交流。
师:“你为什么喜欢呢?”
生:“短!”
师:“你能在众多段落中发现这个特别的段落,你很有眼光啊。可是‘短’有什么好处呢?”我表扬他,试图启发。
生:“短的好处就是短。”(学生又一次哄堂大笑)他不合作。
我没生气,继续:“好,回答的有点哲学味道。但是有理才能行天下啊。我们且不说‘短’,我们先来说‘长’吧。你用完整的话来回答一下第4段的问题。”
生:“不是,我们没有真的失去她。”他看我没否定它,这次说话认真了些。
师:“你想想平时说话,比较一下长答和短答在语气和情感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