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课后语文复习
四川省宣汉中学 何光兴
邮编:636150
心理学家对遗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痕迹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减弱消退,最后消失,从而产生永久的遗忘。二是“干扰说”。这种学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痕迹”本身不会变化,记忆之所以不能恢复是由于存在着干扰,以致产生临时性遗忘,等干扰排除,记忆就得以恢复。
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没有“过目不忘”或“过耳不忘”的超人本领,在学习过程中暂时获得的知识信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复习巩固,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会慢慢淡忘,终致遗忘。学习语文也不例外,不论课堂学习的效果有多好,不论采用什么样的记忆方法,学习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学过的知识在大脑里不可能像锁在保险箱里的财富一样,永远不会失去,时间一久便会遗忘。因此,想要使学习得的知识记得牢固,不被时间的潮水冲洗掉,就得复习,不然时间一长就会遗忘,得重新学习了。
另外,复习还有利于沟通新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语文课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语言运用,结构形式到思想观点,选材立意,表现手法,以及各种各样的知识,涉及面十分广泛,不是一下子就能把所有的旧知识都同新知识联系上的,而新知识与各种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越广泛,对课文的理解就会越深刻。而这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建立,除了课堂学习之外,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复习,只有经过多次重复,熟读深思,仔细琢磨,才能使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逐渐沟通,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从而形成知识网络,对所学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也就不断加深。
除了以上的,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复习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也是只是对已有知识的深化,通过复习还可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受到启发,产生灵感,获得新的知识。新的知识和已有知识之间是有着多方联系的,这种联系将随着对已有知识理解的不断加深而逐渐显露出来,通过这些联系就可以沟通已有知识同未知知识之间的渠道,从而吸收并获得新知识或发展创新已有的知识。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的实验和研究结果表明,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所以,复习有个时机把握的问题。复习的时机对复习的效果十分重要。有的学生,课后先忙于做作业,而不是及时复习,到考试时再复习,尽管下很大和功夫,起早贪黑,手不释卷,效果却很不好。复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为了同遗忘作斗争,遗忘是有规律的,必须根据遗忘的规律,抢在遗忘之前进行复习,这样才能巩固记忆,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复习则要先紧后松。“先紧”就是学习之后要抓紧复习,特别是当天课后的复习。如果初次复习效果很好,以后复习就会顺利得多。初次复习后不要耽搁太多时间,紧接着进行第二次复习,及时巩固成果。“后松”就是经过二三次复习后,可逐渐放松下来,复习间隔时间可越来越长,次数也越来越少,经过三五次复习牢固掌握以后就能经久不忘了。
下面主要谈一下复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