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创设语言情境
积极营造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人文气氛
程碧
中学语文教学向何处去?教育界又一次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注重创设语言情境,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人文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声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过程严谨有序,双过活动自然流畅,不失为一条改革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过去,我们之中的很多优秀的教师曾经运用到这一方法,而且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现在,我们重提此法,并将一如既往坚持下去,把前辈们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一、 巧妙导入
如何导入课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一鸣惊人”或“一触即发”的效果,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却容不得忽视。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作用非常微妙的环节。实践中,我们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类型、不同体裁或不同语言特征等具体情况,本着因势利导的原则,设计不同的导入形式才能真正发挥这一细小环节的作用。
1、 背景导入
任何一件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时候背景和创作背景。学生往往对重大的历史事件或戏剧性的创作背景较感兴趣。教师课前广泛查阅资料,多角度搜集整理学生喜闻乐见的背景材料,课内娓娓导入,能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教师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军阀混战着入,汇集外国列强以各种借口肆意侵犯我领土、杀害我同胞的材料二三例,顺势导入一九二六年三月八日新经济人民的抗议活动,厉声斥责段祺瑞政府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和公然杀戮革命群众的滔天罪行,沉痛哀悼“三•一八”惨案中的遇害者,于十分沉痛压抑的气氛中,介绍刘和珍并顺势解题,引发学生对段政府、外国列强的憎恨之情,和急切希望阅读课文、了解事情经过的学习热情,达到先抑后扬的教学效果。
2、 意境导入
摘取课文中的优美语段,激情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欣赏的氛围,是诗歌和散文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方法。以这种方法导入课题,能收了“一触即发”的效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四、五、六等三个自然段,写景状物如诗如画,措词造句韵律谐调,既能诱发学生无边的遐想,又能使人深受音乐美的感染。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自始至终都柔情似水,意象优美,点题即可沪学生诵读的欲望。
3、 音乐导入
新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相对增加了文言文和韵文的篇幅。其中,古代诗词特别是易于诵读和记忆的古代诗词名篇,分量明显增加,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众所周知,古代诗词节奏明快,韵律跌宕起伏,既可诵读,又可咏唱,极富音乐美。教学之前,播放一首古代名曲,既可松滞学生的紧张情绪,又可调节学生的感官压力,使之受到心灵感应,便可轻松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