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度”
苏州九中 韩寒东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每期只用50个左右时上完全期的教材,余下的时间用于补充时文等课外知识;而有更多的教师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补了课,到期末时往往还有一个单元的课是草草收场。同样的教材,同样的45分钟,区别为何这般大呢?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任务明确、内容集中、讲练结合切当,师生配合默契,整堂课浑然一体,真正上成了一堂师生共悦、富于艺术性的课,但更多的教师(有年青的亦有年老的)的课堂或内容偏少、速度过快,当完成的任务没完成;或气氛沉闷,内容上面面俱到,甚至超纲离本,置学生于不顾是两者的共性,学生所获甚少当然也就是共同的结果了。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这涉及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度”的把握问题了。所谓“度”,就是“适度”的意思,在这里就是“适于学习主体能容受的度”。笔者认为课堂的度应当包括“容量、节奏、主导”三个方面。一堂课应安排多少内容,完成哪些任务,让学生掌握到何种程度,又将这些内容、任务、程度作怎样的切割、组合,使学生的心理适应这种安排,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怎样导才能使学生进入角色,产生出学习的内驱力,是我们上每堂课都需认真对待且扎实解决的,因此,认真探讨课堂的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适度的课堂容量,是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首要条件。
课堂容量就是指一节课所安排的知识量与能力训练量。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教纲要求在某册某单元某课文直至某课时所应传递的知识量,应形成的能力层级;二是学生在这一册这一单元这一篇课文直至这一课时能接受的知识量,能形成的能力层级。从以上可知,一堂课容量安排应考虑两方面因素:国家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及时代需要制订出的教学大纲和作为知识承受者与能力形成者的学习主体━━学生。教学大纲是纲领性的,一般情况下是通用的,只是在能力层级上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要求有所区别。而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是确定容量的活性因素,所以在安排本课内容时,在不违背教纲总体要求的情况下,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即学情。例如,高中所学复杂记叙文共有6个单元(就文章体裁而言),所选课文及安排的单元读写教学要求是逐渐加级提高的,如果学生初中的语文功底较厚,你按部就班,学生就满足不了,这时不如将未学的有关记叙文的知识提前穿插到各单元教学中去,让学生对这种文体有一总体印象,在记叙文的读写训练中形成能力就会更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