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漫说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语文漫说<br>
重庆市江北中学校 孙 林<br>
<br>
语文究竟是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怎样教?这些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利用国联网,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题促使我接触了更多的信息,积极思考,努力实践。现将感触兹录于下,以供方家指正。<br>
一<br>
语文是工具学科,还是进行文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是扩展阅读面;等等。时至今日,连语文学科的性质都还未达成共识,这势必会影响语文教育的顺利发展。有关语文教育的立法势在必行。有关法律起码应进一步强调:纯洁祖国语言文字是爱国、爱民族的必备条件。为什么不可将“语文”改称“国文”,以增强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呢?<br>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有其自身的特性,语文也不例外。语文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的一个地方,就在于它不是一门以技术见长的学科,而是其内容有丰富的精神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人文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人文教育应是理想的,甚至唯美的,而不是技术至上、实用为主的教育;否则,就是语文教育的一种失败。一个语文教师要从个体审美体验去感知作品,再把自己独特的体验讲授给学生,而不是将作品统一、精确地切成若干部分标准化的“传道”。<br>
但更为重要的是,语文应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养成积极的、富有创见性的思维习惯。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只有对各种现象认真思考,细心辨别,思维能力才能有所提高。不管是说话还是写作,都是用语言(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有了思想情感,有了对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的爱憎,才会进一步留心搜集材料。而思想感情的形成,是在长期阅读和观察的基础上思索而成的必然结果。“学而不思则罔”,孔子的这句名言道出了只学习而不思考的后果——迷惑而无所得。思考的用途不仅体现在这方面。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把一些打篮球的同学分为两组,一组每天都对着篮框练习投篮,另一组只教给学员投篮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只在心里想象着瞄准投篮,一周后进行的测试结果却出乎意料:两组的投篮命中率几乎不相上下,后一组的进步甚至还要明显一些。这个实验也生动地说明了"思考"的不可思议的神奇作用。<br>
歌德说得更加明白:“缺少知识就无法思考,缺少思考就无法有知识。”语文教学的最高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敏锐果敢的判断力。<br>
二<br>
怎样才能使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敏锐果敢的判断力?<br>
首先,语文教师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较为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一个人的独立个性,不仅影响人的思想素质,还对其文化知识的掌握、运用以及创造发展起着制约作用。大家知道,21世纪的竞争,不是资源的竞争,而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谁就最有发言权。教育<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