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 学 语 文
文/刘飞
语文恐怕是学生学习时间最长的一门学科。但是,许多学生直到离开校园都不曾学好语文。从短暂的教学生涯中,我体会到,要让学生学会语文,其实就一个巧字。
一巧——学会闭嘴
回想一下自己的求学经历,其实并没有多少知识是通过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解才种在我们脑子里的。课上,往往会看到:老师唯恐有一点讲不到,而造成孩子们学不会、学不牢,慷慨激昂过后,拍着胸脯自语道:“唉呀,这节课过得真充实啊!”。实际上,学生真正学会了吗?不一定!这是因为老师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没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进去。这就如同老师在教室里教游泳一样,老师讲如何憋气,如何漂浮……结果下了水,呛水还是免不了的。实际上学生真正的尝试过几次呛水,就有可能学会了游泳,学习也是一样,不经历学习的过程,不经历错误的答案,学生很难掌握知识的要点、难点。所以老师要给学生多一点的时间去“呛水”。
如何才能够真正的把课堂放手给学生呢?掌握好一点:少说话!限制自己在课堂上说话的量,这要求老师有很强的炼字能力,用简短的语言表达清楚学习要求即可。一堂课的时间是一定的,老师说的少了,自然学生学的就多了。
二巧——找对方向 渗透方法
学语文无非就两个目的:一是表达自己的思想;另一个就是听懂别人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两个途径:一是说,一是写;听懂别人的思想也有两个:一是听别人说话,一是读别人的文章。
有了努力的方向,就避免了南辕北辙。把自己的想法写成文字(即习作),字词是最基础的知识,再就是适当积累一些名篇及文学常识。从教材的角度来看,主要就是生字的默写、背诵篇章、古诗文的作者、朝代、个别字的解释和个别句子的理解。
基础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生字听写了一边又一边,可是仍然有那么几个同学会写错;课文背了一次又一次,依然有记不住的同学。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学生正确的记忆方法,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所要记忆的内容。对于文章的记忆,往往是以顺口溜的形式记忆下来,并没有理解文章中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