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推荐与阅读”教学设计例谈
镇江 张正平 陆燕
2000年3月教育部出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首次增加了附录《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任课老师可补充推荐)》,列出了10本推荐阅读作品。而2001年7月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附录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阅读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些变化都郑重地表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名著无疑是重要的语文实践,名著则更是语文材料的重要来源之一。事实上,造成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种种弊端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教学脱离了大量的经典文本的阅读。
进入“课改”以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设置了“名著推荐与阅读”板块。把整本书引入课堂,打破了历来课堂上只能读单篇文章的惯例,让学生课内外结合独立阅读整本书。学生不仅可以扩大学习资源,增加语文积累,更可以初步培养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养成阅读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用。阅读名著不仅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境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这也是课程标准倡导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材中专门设置“名著推荐与阅读”板块,是将阅读名著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日常教学中,教师不能不组织学生读名著,忽视它的存在。或者认为只是课外阅读,布置学生课外读读就行了,用不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而应该高度重视“名著推荐与阅读”这一板块的教学。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开展“名著推荐与阅读”的教学。这一问题又可分为:(1)教师担任什么角色?(2)学生的阅读现状是什么?(3)阅读书目、阅读目标如何确定?(3)阅读时间如何安排?(4)阅读效果如何评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了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答案。
一、教师是阅读者、组织者、对话者、指导者。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学生阅读名著,教师自己却对作品一无所知,怎么可能有效地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尽管有些作品教师已经读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可能已经记忆模糊。所以,教师有必要和学生一起再来重读那些经典。组织学生阅读的过程,也是教师自己参与阅读的过程。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