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字资料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中其他文字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9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3/1 15:49: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字资料,有关老舍的文字资料七篇及其他相关文字九篇,约14万字)


一、《老舍之死》6月17日 傅光明
  1966年8月的一天,人们在北京的太平湖发现了一个老者的尸体,他被静静地打捞上来,并在当天火化。然而,他的名字并没有随同着他那个疲惫、瘦弱的身体一起消失。相反,许多年以后,人们仍然在这位老人的诞辰纪念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纪念这位作家。并且在纪念他的同时,我们会提出很多的疑问:为什么这样一个在作品中创造了无数鲜活生命,又给无数生命带来愉悦的如此热爱生活、懂得幽默的老人,会在他遭难的那一天孤独地、绝望地走去?那么,我也是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在十几年前开始跟踪采访、调查、研究“老舍之死”这样一个沉重的有文化思想意蕴内涵的一个题目。
  我开始的想法是像一个案件的调查者一样,通过追踪线索可以把那个历史场景把它清晰地再现出来。想法好像相对是很简单的,我只想着通过对受访者的不断地挖掘、采访,可能能够比较清晰地把那个历史现场还原。当时是抱着这样一种想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采访的深入和自己理论上的一种提升,我对历史的信任度,和我的这种提升成反比。我发现我当初的那个想法太单纯了,也太脆弱了,脆弱得如同一张纸,经不住一捅就破了。那么多受访者,向我所叙述的那一天历史的情景,我根本无法还原,我被历史搞糊涂了。面对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冲突的历史的叙述,那一天的情形好像更加支离破碎,无法将它建立起来,种种的细节无法给它统一。比如说,我们都知道老舍先生,1966年8月23日在北京文联被批斗,紧接着在孔庙被批斗,回到文联又被批斗,遭受了三场批斗。在这样的批斗之后,老舍先生在第二天离家出走了。他到底是第二天就投湖自杀了?还是第三天就投湖自杀了?时间上已经有了不一样。那么,我们姑且称作1966年8月23号那一天发生的事件叫“8•23事件”,老舍先生在“8•23”那一天到底上午来的?中午来的?下午来的?说法各异。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说法各异。他拄没拄拐杖?不知道。他哪天离家出走的?不知道,有疑点。他死了之后被打捞上来的时候,湖面上是不是漂满了碎纸片?不知道。有的人说有,有的人说没有,有的人特别希望有。这都是“8•23”那个历史事件带给我们的历史的疑团。
  作为一个采访人,作为一个研究者,我理所当然地充满了善意和敬意,面对那些受访人。我觉得,他们应该说的是实话,作为历史的叙述者,他们有说出自己的见证了历史真实的权利。但同时有可能他们在叙述历史的时候,留下了巨大的历史空间。那么,我所做的工作,如何把他们的历史的叙述,几乎一字不差地记录下来,同时对他们所说的对于历史的叙述,做出自己的一个判断和反思。就我没有能力,没有权利,我不敢,也不会,去说任何一个历史的叙述者和见证人所说的是谎话,是不实的。就是我越来越觉得,我扮演的是一个史官的角色,我得将我采访的对象所说的,对于这个历史的陈述,把它如实地记录下来。至于它是不是真的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是不是真的历史本真,我可以存疑。但是,我在记录这段历史的时候,我必须本着一个记录者的史德,如实地将它记录下来。
  我们可能头脑中会时刻地想这样一个话题,既然是某一个历史现场的见证人,他说的是不是就应该完全是真实的,不会杜撰。这个行为本身,从学术上来讲,严格地说,属于“口述历史”的范畴。纯粹的“口述历史”这个概念呢,是在二战以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教授肯特•内文思,提出了这么一个概念,叫“口述历史”。那么,我通过做“老舍之死”研究和调查这件事呢,我也想通过这个个案的事例本身,使这个“口述历史”的田野作业的行为,在理论上,就是在口述历史上,它具有一点实际的意义。也给人们提供一个历史的线索,就是怎么样来认识历史,历史可能有很大的真空,有很多历史的本真是无法还原的。很多情形下,我们所接受的历史可能往往只是被人们图解过的,重塑过的。就是说,某一件事,它可能在历史上发生过,但是赋予这件事什么样的历史意义,你怎么让它变成活生生的历史生命,这个是当代的历史学家,当代的学者所应该做的。这也是很长时间来,学术界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如果说对历史、对思想的话题,还有兴趣的话,我们也应该不断地做这样的一个思考,就是历史是什么?历史带给我们什么?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子?我们能接近它吗?我们能还原吗?




八、《健康生活顺口溜》6月3日 钮文异
  我们人人都对健康关注,但是在寻求健康的道路上,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做法,穿有穿法,吃有吃法,活有活法。但是我们知道健康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确实现在对健康是非常关注了。
  那么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了,对于健康来说,7%取决于气候与地理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10%取决于社会条件,15%取决于遗传,60%取决于个人生活方式。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所以心理健康在我们这边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我们有个典故,叫做“曲突徙薪”,说的是古时候有一家人家,有一天房客就对主人说,说主人家灶间的烟囱又高又直,灶旁堆满了干柴,这样很容易发生火灾。他说你最好把烟囱弯曲一下,把柴草搬到院子里。那么古时候就把这个烟囱叫做“突”,把柴草叫做“薪”。那么主人听完之后,“嗯”了一下,他并没有去做。因为他想那么多日子都过来了,也没事。怎么你一说就有事了?但是过了一些日子真发生火灾了,村里人帮忙来救火,大家齐心协力把火扑灭了,但是主人家却遭受了很多损失。为了酬谢乡亲们,主人杀了头牛,摆了些酒菜,论功行赏。焦头烂额者坐上席,惟独没请那个房客来。席间就有人问主人,你怎么光请这些人来,没请房客来。主人说这些焦头烂额者他们救火奋勇,那房客他没救火呀!旁人说你要早听那房客的建议,你就不会有今天这场火灾了,你也就省去了杀牛设酒的花费了不是。主人一想有道理,这才想起把客人请来,那么同学们想想这个典故给我们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焦头烂额者坐上席,那些救火的、救命的坐上席,而把那个提预防建议的忽略了,对吧!那么另外它还给我们一个启示,任何疾病和灾祸的发生,都有其必然的条件,我们叫做危险因素。那么在主人家这个故事中,主人家的危险因素是干柴与烈火,烟囱高又直,恰恰是这个危险因素,而针对这些危险因素我们所采取的“曲突徙薪”是非常有效的措施,针对危险因素所采取的防治措施才真正有效。
  好了,刚才我们通过这些了解了预防的重要性,下面我们来谈谈有关生活方式与生活方式病。那么什么是生活方式呢?生活方式就是指人们日常个体和群体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包括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那么这些行为都会影响着我们的健康,生活方式病就是由生活方式所引起,跟生活方式有密切因果关系的这一类疾病,我们叫做生活方式病。那么它在人群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一类疾病呢,大多数都是生活方式病。可能是吃出来的,可能是坐出来的,那么这些都会影响着我们的健康。
  大家知道曾经有过一个青蛙试验,那么如果说把青蛙搁在一个热水里,它马上就会蹦走,如果你把它搁在一个凉水里,逐渐把水加热,那么这个温度慢慢上升,它那时候还觉得挺舒服,等到它想跑的时候,已经没有力气了。这就是我们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之间,我们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这种生活方式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它潜伏期长,特异性差,相互协作,多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它们相互协调,一块导致某一种慢性病。
  健康与疾病它像一条光谱一样,是一个连续统一的,没有非此即彼的那一点。如果我们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就能保持一个高度的健康水平,如果我们生活中受到危害健康因素侵袭的时候,我们的健康水平就会出现下降。如果在临床的诊断水平以上,我们叫诊断阈。这水平以上,这个我们叫做亚临床。那么到能够诊断出来了,就成为临床的患者了,成为病人了。那么我们在这一段所采取的,诊断阈前面这一段我们叫做一级预防,那么在诊断到我们康复之前的这一段,我们叫做二级预防,主要是在临床进行治疗。那么康复那一段我们叫做三级预防,这个贯穿始终都需要我们很好地认识健康。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