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诗歌鉴赏的“金钥匙”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3/1 11:10: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意象——诗歌鉴赏的“金钥匙”
关键词:意象 目的性 传承性 想象力 含蓄性 时代性
高一语文第一单元是一个诗歌单元,这对于刚刚入学的新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点,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施教,使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遨游,去体会诗歌美的意境,无疑是语文老师面临的课题,在我看来,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是解决诗歌教学的突破口。
诗歌,尤其是中国诗歌,它们大多秉承诗歌“贵含蓄,忌直露”的特点,正如白居易所言“说喜不得言喜,说怨不得言怨”,诗人们往往是有情不直抒,有话不直说,而是通过具体的意象来曲折委婉地表达。意象就成为了诗人情感意念和诗歌形象的有机结合体。于是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也就成为了破解和鉴赏诗歌的一把金钥匙。那么怎么指导学生借助诗歌中的意象来分析鉴赏诗歌呢?我们不妨联系课本第一单元的几首诗歌来体会一下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一、“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诗人是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他往往会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意象,为自己的抒情营造声势,渲染气氛,铺路搭桥,以收到极佳的抒情效果。“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古今诗歌中,为了使情产生的合理,有感染力,给普通的意象赋予人性化的色彩,使它成为鲜明可感的艺术形象,从而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内心情感的诗篇比比皆是,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诗人连续用了“层林”、“漫江”、“雄鹰”、“游鱼”等物象组成了一组意象群,赋予它们绚丽的色彩和充满生命力的动作,描绘出了湘江昂然的秋色,从而为下阙抒发自己愤发有为的革命豪情作了极好的渲染。再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河畔的金柳”成为“夕阳下的新娘”,“河底的青荇”再亲切地向自己“招摇”,“榆树下的清泉”更有“彩虹似的梦”,这些原本平凡的物象,在诗人精心选择和刻意描绘下,显得是那样的妩媚而多情,从而准确的表现了诗人旧地重游之时对康桥的无比挚爱和留恋之情。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抓出这些诗人精心选择、用心描绘的意象,去体味它们,去分析它们,去鉴赏它们,从而准确地领会诗人的内在情感所在。
二、“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自然景物的变化是缓慢的,高山、河川、世间万物并不随着贤才的更替、骚客的更换而变迁,因此一些常用的景物在历代诗人反反复复的运用之中,它们便与一些抽象的意义有了比较固定的联系,这些具有了人性化的意象很大程度上就有了“传承性”的特点,如“杜鹃”往往代表的是“冤情”或“离情”(杨花落尽子规啼),“杨柳”往往代表“惜别”(惜我往矣,杨柳依依)“梧桐”往往又是“凄苦”、“哀伤”的代名词等等。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一旦同作者新注入的情感融为一体,往往使意象更具有魅力,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所以脍炙人口,就与它贴切地使用了“杨柳”、“残月”这些传承性意象密切相关。藏克家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