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浅谈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几点尝试
重庆外国语学校 廖雪寒
教书必先育人,我始终坚信这一点,也坚持实践这一点。
因为,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见载于史籍,传承于教育,而具体的继承工具便是语文教学。我国古代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百工技艺教育,其均是以德性为主兼及智性的人文教育。《易·贲卦》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化成天下”句正形象说明教育的初衷和旨归,即政治教化和人格修养。由此,人才的前提是良好的政治思想和完善的人格,只有这样的人才才是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也只有培养出这样的人才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教育。是故,我坚信教书必先育人。我始终坚信这一点,也坚持实践这一点
然而,德育现状却令人忧虑。尽管中学教育将德育摆在首位,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可行的检测手段,学校、家长、社会对教育的认可率仍然是升学率、重点率、名牌率。真正有实效长抓不懈的德育活动常被复习补课时间侵占,仅有的活动也是看年看月(如“五·四”“六·一”、“国庆节”“一一·二七”、上级组织比赛等)。使用的教材也空洞乏味,口号多,理论性强。难怪有识之士评说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便是德育削弱了。于是,充分发挥德育主干线——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便不失为一种之有效的好方法。
当然,这里的德育不仅指政治思想,还包含健全的人格,崇高的品德,生活哲理思考,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本文拟就笔者两年多的高三教学实践与研究总结几点尝试。
一、解决思想根源——正确认识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为第一任务
这一点看起来很大、很空,但对现今的学生却很实用。由于舆论媒体的宣传,当今社会对教育的抨击规模大,程度深,用词狠,诸如“误尽苍生”类的字眼。而处在时代浪潮中的青年学生则看得多,想得少,教学中常会振振有词煞有其事地与老师动则论及“应试教育的弊端”“扼杀了个性,消灭了创新”“教育体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文言文无用”等,又说美国、英国如何如何先进,考大学又如何容易等。可以想象:学生抱着这样的认识,这样的积怨,学习兴趣有多大,学习动力又从何而来:教学的难度也随之急剧增大等。而高三的学生又尤其矛盾,一方面认为落后,抵触情绪大;一方面又迫于家庭、社会压力不得不学。于是学习过程中思想波动大,一遇到挫折、成绩不理想就不顺心的事便翻出以上理由来保护自己因此,三届高三教学之初我均向他们提出以下问题,以化解“心病”。
1.中国现有的教育制度是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延续下来的,经过两千多年的的摒弃与发扬完成而形成的教育制度真的就那么落后,一无是处?
2.立即废除现有的教育体制,换用什么体制?美国的好不好?行不行得通?
3.你们说美国教育制度好,科技发达先进,就真的全是美国教育制度的产物吗?就我所知,研究开发电脑的最佳年龄是20-40岁,而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人把这段黄金年华贡献给了多少美国企业!“硅谷”的公司中没有美国人并不稀奇,没有中国人却罕见!每年“托福”到国外的优秀中国学生成百上升,回来的有多少?到底又是谁托谁的“福”?面对这些现实的感伤你流不流得出眼泪?
4.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多以文言出现,以现代汉语不足一百年的历史否定文言两千多年历史文化,可不可以?
然后再委婉地向他们阐明:一种体制是否落后,以我们的阅历和能力,能起多大作用?只不过是“听说”而已,逃避、埋怨是不是明智之举?我们当务之急还是得努力学习,不断地充实和发展自己,尽量使自己适应社会时代,不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