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诗歌鉴赏的个性化解读
——兼评2005年春季高考上海卷诗歌鉴赏题
(江苏省兴化中学 王广清 邮编:225700)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想像是诗歌欣赏的核心,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歌,“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著名诗人戴望舒说过,诗歌是在真实与想像之间的东西,缺乏想像力是难以从诗歌欣赏中得到美的感受的。那么,怎样进行想像呢?
想像是读者根据文字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像。如欣赏“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小诗时,通过想像,在头脑中收集道路、农舍、亭子、花草这些表像,然后再把这些要素组合成一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想像,将诗歌中的文字描述形像化,在脑中形成清晰的形像,才算进人了诗的意境。例如,欣赏《诗经·关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果仅仅解释文字,并不能进人意境产生美的感受。但若通过再造想像在头脑中构建这样一幅图画,就会产生与解释文字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提着篮子在河边的沙滩上采摘荐菜,一群水鸟在她的周围翻飞嬉戏,有唱有和。河边一位男子见到如此美丽的情景,不由感叹:这样的女子才是我梦寐以求的伴侣呀!这样才算进人了意境,理解了“关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真谛。同时,在诗歌欣赏中进行想像,需要在反复中由粗到细、由模糊到清晰逐步完成。例如对于《关滩》中的形像,就可以在上述描述中进而对细节进行加工,对姑娘衣服的色彩、样式,采摘存菜的姿态和面部表情等进行精细处理,还可以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美化,使之更加富有诗意,并在反复中使之更加清晰。
2005年春季高考上海卷诗歌鉴赏题正是从“想像”这一角度来命题,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诗歌的命题的视野,请看:
[越调]小桃红 元·盍西村
江岸水灯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 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问题:请就作品中的画线句展开想像,作一段场景描写。(80字左右)
盍西村,元代盱眙(今属江苏)人。工散曲,他的小令中有两组分别题为“临川八景”及“杂咏”的组曲,共十四首。本篇为“临川八景”中的第三首,以点、面结合的手法,疑幻疑真的构思,特意选取“闹”“照”“舞”“翔”“涌”“乱飘”“喧闹”“飞上”等一系列跃动感强烈的词语,吟咏元代临川元宵节水上灯船的奇观妙境,着意渲染热烈欢快的节日气氛。
起笔诗人大笔渲染总写元宵佳节盛况,“万家”和“十里”从广阔的空间背景上描写出倾城出动、人如潮马如龙、灯火闪耀光辉照映的盛大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