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新”的点和度
——新课教育教学实践探索体会点滴
万盛区南大门中学 侯小林
学习了新课标的有关理论和观摩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示范课,自己结合过去的教育教学和近一学期的摸索,我认为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教学真正要“新”起来,最关键点还是在于寻找“新”的点和度。那种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讨论”、“研讨”,忽略了点和度的把握,那是教育教学的“灾难”,而不是新课标新理念的“新”真谛,它比“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危害性更大。
如何寻找新课标新理念的“新”的本质,在具体操作中,如何体现新课标新理念的“新”的精神实质,我认为关键就在于每一堂课的教育教学的设计中要寻找“新”的所在点和度。
例如,我在观摩一堂初一年级“学生该不该上网”和“怎样利用上好网设计自己的研究课题”的教学中,该教师把调查学生上网情况和设计自己的研究课题作为了教学的重点,却没有让学生对该不该上网和怎样上好网进行组织讨论,形成“该不该上网?”和“怎样利用上网”的辩论焦点,从而让学生在辩论中辩明上网的利弊与是非曲直,从而形成正确地对待上网的良好态度,这就严重的偏离了教学重心,形成了形式上的“新”,而忽略了本质上的新。
又例如《羚羊木雕》的教学,一味指责家长的重财轻义不对,和一味说孩子重义轻财而忽略对家长的尊重的讨论,学生在探究中,怎样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好家庭矛盾这一重心一旦忽略,那么,可想而知,纯粹的重财轻义和纯粹的重义轻财的观念一旦在学生中形成固有观念,同样是极端的重大教育的失误。
特别是我们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想和情感代表的只是对某一些社会现实的思考,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如果一味的接受而不作全面的引导式分析,是失当的教育。
又例如《红楼梦》,对人物贾、黛的分析,冲破封建思想的一面,是作者的倾向,但,过于神经质——今天的所谓心理障碍也一同赞美,那对在将来要面临社会竞争压力,将来在成功之路上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曲折,对中学生来说,实在是一件可怕的事。
新课标教育教学的重要之点是“三学习”的培养和“三维度”设计教学的理念,因此,我认为,作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应着重研究分析出如何组织,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点和度——即,每一堂课、每单元、每学期、每学年,那些是适宜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点和度。特别是每堂课的教育教学,单元阶段的教学,因为时间的有限性和学生自身基本素质的特殊性,如果点太偏,度过宽或过窄,都是难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难以实现“以人为本”为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