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夜歌》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660字。
本诗创作于1956年。上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华民族历经种种磨难终于走到了全新的时代。这引发了一批诗人发自内心的对新时代的歌颂,当时涌现了一批讴歌人民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时代沸腾生活的诗人,作者公刘就是其中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诗歌的思想感情是诗人选择特殊的描写对象的特点通过准确、鲜明、生动,同时又具有含蓄、跳跃、凝炼的语言来表现的。
○1首先我们看作者在第一节里是作者描写了上海的哪些美景?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获得怎样的效果?讨论分析,要知无不言。
(上海关、钟楼、时针分针;诗人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通过画面的叠现:远镜头——上海关、中镜头——钟楼,最后突出了特写镜头——时针和分针;这种表现方法给读者的视觉以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随即用一个比喻“像一把巨大的剪刀”,来突出时钟送昼迎夜的特性,仿佛是由于时钟这把巨剪“一圈,又一圈”地把白天铰碎,上海的夜晚才终于到来。首节诗的末句“铰碎了白天”,不但暗中呼应了诗题,而且在篇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二节里作者又描写了上海的什么美景?作者又是如何来描绘这些美景的?
第二节诗具体描写了上海的夜景。
首句“夜色从二十四层高楼上挂下来”确为警策之句,当暮蔼悄悄降临的时候,高高耸立的上海国际饭店大楼的顶端早已显得朦朦胧胧,这就使人感到夜色仿佛是从天而降的,“如同一幅垂帘”,“从二十四层楼上挂下来”,这种感觉虽然是错觉,但却把大都市里黄昏到来时在人们心头的印象准确地表达出来。它不禁使人联想起李白的名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当然,在上海大都市里,傍晚引人注目的不是随人归去的山月,而是它的灯光。果然,上海“打开她的百宝箱,/到处珠光闪闪
○3第三节里作者又描写了上海的什么美景?在对这些美景的描绘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运用了哪些手法?
第三节诗具体渲染了上海璀灿的夜景:到处是“灯的峡谷,灯的河流,灯的山”。这种壮丽的景观在当时只能在马路纵横,车流如河,高楼林立的大上海才能见到,也只有大上海才配得上这样的诗句。
诗歌到此,诗思突然产生飞跃,从形容、描述上海夜景,升华为对上海市六百万人民的歌颂,诗人衷心赞美了是上海人民无数双勤劳的手,创造了这种美丽的人间奇观。
诗人在表现自己的观感、思想时,并没有脱离艺术形象的创造作抽象的议论,而是展开灵动的想象,抓住上海夜景的特色,把勤劳智慧的上海人民比喻为诗人,把美丽的上海夜景比喻成是他们精心写就的一首“壮丽的诗篇”,而“纵横的街道是诗行,/灯是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