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基础知识精讲】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无与乐(lè)者 遂(suì) 藻(zǎo)荇(xìng)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人。苏洵子。21岁时考取进士入仕。反对王安石变法,主动要求外放,先去杭州,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还因“乌台诗案”下狱,贬黄州。精神上因这一场卑鄙的文字狱受到沉重打击。在黄州期间,他自号东坡居士,彷徨于山水,在老庄及佛禅中寻求解脱。神宗去世,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等人入朝后,新法被废除,苏轼应时入京。但苏轼对新法又并非全盘否定,所以不同意司马光等人的一些激烈做法。他的为人,自己曾说“受性刚褊,黑白太明,难以处众”,又与当权者发生分歧及至矛盾。他又自求调离京城,出知杭州。哲宗亲政后,继承神宗,打击“旧党”,苏轼又被列入惩处之列,一贬再贬,最后贬到岭南、海南岛。直到徽宗即位,大赦旧党,才北归,长年流放的折磨让他一病不起。
在北宋这个文化环境中,苏轼是一个富于浪漫气质和自由个性的人物。一方面,他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与文化建设;另一方面,由于他的自由个性和天才气质,他比同代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地体会到强大的社会政治组织与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抑,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但不是冲突与反抗),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洒脱无羁与无可奈何、随缘自适与失意彷徨。语言上他最推崇自然平淡,对陶渊明抱有一种近似崇拜的心理,认为陶诗的成就在其他所有诗人之上。
苏轼学识广博,多才多艺。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汪洋畅达,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特殊的地位,他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
三、写作背景及解题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这一时期,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散文和词,如有名的《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
此篇短文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80余字,描绘了二人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四、课文注释及译文、分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像是写日记,交代年月日,一个“夜”字,接下去就应该写“夜”里干什么。“解衣欲睡”,原本没什么可干的。可就在“解衣”之时,看见“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