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后现代意识支起兴趣的风帆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中学作文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27 11:09: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用后现代意识支起兴趣的风帆
赵旭冉
关键字  后现代主义 解构  多元 话语方式   学习心态
内容提要: 后现代作为一种状态,已不是我们愿不愿意接受的问题,它已切实渗透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这些理念和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对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解构基础上的兴趣建构要求:激发学生从个人经验出发,寻找学习语文的切入点;让课堂教学在“乱”中取胜;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学习心态。
长久以来,后现代主义的话语权力掌握在文学批判的精英手中,他们从美学批判的角度来审视教育,以文学批判的方法来解析教育。这恰恰是混淆了文学与语文的概念。中学的语文教育除了以审美教育为特质的文学教育外,还包含着诸如语文基础及其他应用性技能教育等各种任务与功能。简言之,文学教育性审美范畴是非功利性,而语文教育是功利性的。语文教育的指归为应试,而文学教育的指归是审美。不同的特性和指归使一些理论对语文教育的指导停留在一个让人敬而远之的距离上。从实际而言,后现代作为一种状态,已不是我们愿不愿意接受的问题,他已切实渗透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它在当前教育中起着其他意识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就语文教育现状而言,语文标准化考试的引进,对科学化的理解却越来越狭隘。片面强调语文的“伪工具性”,高考指挥棒下,语文教学只能“戴着镣铐跳舞”一些改革往往从一个死胡同走进另一个死胡同,例如话题作文的形式已经逐渐由多元开放性走进单一的模式化的轨道上来。语文课程的编制有了很大的飞跃,学生走出了“反封”的乏味的语言世界,仍缺了一个多样的文本理解空间,比如“朦胧诗”这种不定性的文本往往为划一为统一的“官方语言”。语文的教学过程缺失一种民间话语的多样性。
在这一背景下,学生的兴趣只能维持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范围内。学生在教材刚刚发下来,便早早先睹为快,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对立意肢解性的分析使学生逐渐失去阅读欲望,功利性的训练,将换来学生对“伪工具”的淡漠,划一性的结论使产生学生“似曾相识”的乏味。
当前教育的困惑,在后现代的框架内往往能得到解读。后现代主义虽然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中的难以把握的动态概念,但内核是他所独有的特征,是一种理念和意识,这些理念和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对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解构基础上的兴趣建构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主要概念之一是解构(Yeaman)[1],解构是确定的二元对抗,如相互对立的好坏,解构主义是将传统意识中被贬的“坏”重新提出,引起重新的认识。解构是对二元的解构,是多元的重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