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中的人文意蕴
浙江绍兴 鲁迅中学 蒋 平,邮编:312000,联系电话:0575-5885522电子信箱:jiangjinsu@126.com
在1926年8月,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出版了,收集了1924年至1925年的11 篇小说。鲁迅在后来的《彷徨》的扉页上,题写了一首五绝: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是他当时自感孤军奋战的寂寞心情写照,也是他当时彷徨四顾,矢志不渝地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艰辛历程的记录。鲁迅曾说《彷徨》集中的作品“技术比先前好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首篇《祝福》,历来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课文常教常新,常学常新,本文拟从《祝福》的思想层面作一些新的探析。
一、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本身所蕴含的思想价值。
从祥林嫂的人生轨迹中审视奴性文化之心理积淀。祥林嫂逃出婆家,初进鲁镇,在鲁四老爷家做工,承担着奴隶般的繁重工作,“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她却反而满足,有了“笑影”了,脸也“白胖”了。即便是这样的一种生存境遇,也难以得到。过不了多久,被婆家劫走,她的辛苦钱也被婆婆拿走了,祥林嫂被卖进山里。再婚后,生活一度幸福,没有婆婆,丈夫有力气,有自己的房子,生了儿子,胖了。而好景不长,夫死子亡,二到鲁镇,在鲁四老爷家做工,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做“奴隶”的权利,被全镇的人歧视,被鲁四老爷鄙视,祥林嫂怀着对地狱的恐惧,痛苦之至。在听了女工柳妈讲的“地狱”故事后,她去捐门槛赎罪,回来后,神气飞扬,“眼光也分外有神”,自以为赎了罪,就可以活着争得做奴隶的的权利,也可免除死后分尸之罪。事实上,在参加祭祖仪式时,四婶一声“祥林嫂,你放着罢!”直接在精神上宣判了死刑,活着永远有罪,死后不得超生,最终沦为乞丐,寂然死去。祥林嫂的人生历程,始终在生命的相对快乐满足与苦难不幸这两极徘徊,生命个体更多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