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实践,指导实践
琼海市华侨中学 吴荣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缺少教材,缺少指导的依据,作文教学不能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模式,这就造成目前人们对学生写作、越来越明确越来越高的要求与落后的作文教学机制之间尖锐的矛盾。语文教师只讲读课,有明确的系统科学依据;做练习有现成的系统材料,唯独在上写作课时缺少依据,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给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常识带来很大困难,造成写作课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也给学生学习写作,提高写作水平带来不少困难。近年来,由北京市教科院教材编审部编著出版的这本初中补充教材(作文),作为作文教学的辅助,无疑有别于缓解上述矛盾,为语文教师指导写作和学生学习写作提供了可操作的依据和条件带来了不少方便。
目前,我所使用的第六册(作文)一书,感觉它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这本书分类清晰。它不仅分记述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应用文几大类,特别还把记叙文写作又作了条分缕细的分类指导。例如:它把记叙文分成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若干部分。这三者之间既有内在联系,自然也有其独立之处,编者在各部分中又都注重突出了指导和学习的重点。这样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使用起来都有较明确的指导目标,便于就一方面的强化训练,重点突破,在记叙文写作的一个局部见到明显的效果。
我在使用本书时,就利用了它条分缕细的特点,分单元逐层进行作文的分类型指导,由最基础的记叙文入手,由浅入深,分项训练,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得很自然。
第二是它的“审题指导”针对性强。
我们学生的写作除了半命题和材料式作文外,接触更多的作文是命题作文。对于命题作文的审题的确是学生写作的一个难题。题目审不清楚,就会影响写作的大局,即使有好的文笔也不济于世。那么究竟在作文的题目中都可以包括或涉及哪些内容呢?学生往往搞不清。此时我便指导学生利用(作文)一书,认识题目的限制作用。它可以限制体裁、对象、时间、地点、数量及内容等等。它不仅有抽象的理论还有直观的例子分析,如《记一件使我伤心的事》就这个题目作了具体分析,“记……事”限制′了体裁,“我”限制’写作的对象,“一件”限制’记叙的数量,“使我伤心”限制’了文章的内容,经过理性和感性认识之后,学生们一般都可以较明确认识命题作文题目的限制作用,使学生意识到写作前审好题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我虽在训练写作(我成长中的一件事)这篇文章时,做过这样的试验。我对一个班的学生按照审题指导的内容认真对题目所涉及的文体、范围、及题目中的关键“成长”一词作了分析指导。使学生明确文章应该写谁,用几件事来写,“成长”是生理的身体方面还是思想境界方面等问题。指出了写作中容易出现的偏题现象,根据审题指导例举的不扣题的例子分析了不能扣题的原因。在充分指导的情况下,再让学生动笔构思写作,结果不少学生都能在一件事的集中记叙中写出思想上、感情上或灵魂深处受到的触动,(使自己受到启发、灵魂得到净化,使自己“长大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另一个班,我没有象前一个班那样按照审题指导向学生作解说,而是给了题目就让学生写作。结果,两个班的学生花了相同的时间和精力,写作的结果却不尽相同。这个班的学生在写作中果然出现了审题指导中所预见的那些不扣题现象,作文不成功,没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本书的审题指导确有较强的针对性,说明它源于实践,从实践中总结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