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套板举隅
——谈影响作文创新的几块拦路石
伊宁八中 朱典锴
“套板反应”本属心理学名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文章《咬文嚼字》中曾引用,并做出了新的诠释:“……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接下去,朱先生又明确指出“套板反应”的两方面危害: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有时甚至会令人不解令人厌恶。
中央党校有一位34岁的教授李书磊博士,他当年在北大读书时,亲身经历了一件难以忘怀的事。上英语课,外籍教师让全班同学用英语写一篇作文《我的母亲》,大家都写得相当流畅,因为从小学到中学不知写了多少遍了,然而英语教师在阅读了全部作文后,脸色非常难看地走进教室,用一种陌生的带着几分怜悯的眼神扫了我们一眼,就象是看一群猴子一样一这一眼看得我们自惭形秽,原来我们每个人无一例外地都写了自己的母亲多么慈祥,多么勤劳,我们多么爱我们的母亲,连用的形容词都大致相近,从小学我们就这么写的,她用手指点着这些目瞪口呆的学生:‘你,王!你,李!难道你们大家都长着同—脑袋?难道你们的母亲没有虐待过你们?难道你们的母亲没有好吃懒做的吗?难道你们对母亲就没有一点遗憾吗?’遗憾当然有,但一写成文章我们却只会这么写,我们早学会在表达中排除个人经验而服从公共套路。(《为什么远行》)
以上所引,并非极少数的个案,而只是一个典型。因为我们可以抽查天南地北,城市乡村的学生作文,会有一个惊人发现,相当数量的作文,从谋篇布局到语词的选用,甚至开头结尾,都如出一辙,你很难发现有个性的文章,千万个不同的大脑,却有着大体一样的精神套路,言语方式。因为我们的思想中早已定制了一个统一的公共话语套子让师生共同使用。
师生的表达,大体都有统一的套子。如,写青松,必须联想先烈:写石子,必须联想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写太阳,写春雨,必须联想党的温暖,党的培育,党的政策:写长城,必须联想解放军。象我们这个年龄或者稍大一点的人,都是被上千堂语文课培养训练出来的,我们可以以沉静下来,深入想一想,通过这上千堂语文课的“训导”,在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当中,甚至连一些基本语言,都成了“公共”的了,都是两两相合的。譬如白衣天使与护士、医生;蜡烛、孜孜不倦、兢兢业业与教师;残酷、黑暗吃人与资本主义、旧社会;光明、温暖与社会主义、新中国等等。在说话,写作中,只有如此这般联想。方才合格,主题才积极,,才是有意义。否则,语文老师那里就通不过。
我们比较熟悉的—个作文题目《——件难忘的事》和《我的朋友》从初一写到高一,平时写考试也出作文题,可以发现如下现象: 1、题目换了,内容可以照用。2、内容大致相同: 甲乙两友关系由于 件被刁;慎损坏的工艺品而受伤后无法愈合。恰逢甲家搬到“伊犁”去,于是乙到车站送行,互赠信物,云云,情节极似《羚羊木雕》。3、如此写者为数甚多,这是一种常见的“套板反应”。细一推敲,比套语,滥调还要荒诞100倍,因为它的背后隐藏着——个可怕“现象”,在某
—县城,五年之内有大量的家庭户流失到“伊犁”(伊宁市),说来令人哑然失笑。
然而,身为一语文老师,自然不可一笑了之,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自责:在某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