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疑激起千层浪
——浅谈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
湖北省武穴市大金中学 涂雪武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一个“疑”字:学生边读边生疑,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有机的、适时地设疑,不失分寸地答疑、解疑,更要组织学生探究释疑。笔者在日常语文阅读操作中深切体会到“精于提问,巧设疑问”对优化教学,提高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有言在先:真正的阅读应该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心灵的对话,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我贸然地仿写为:真正的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因为,精巧地质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帮学生快捷地理解教材,让学生从疑团顿生到恍然大悟来个质的飞跃,才是更密切地与作者与文本对话,达到“物我回响”的境地,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真正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但是,我们非常遗憾地看到,一些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存在看诸多误区。现列举如下:
一、事无巨细,笼统提问
刚进入授新阶段,就问学生:你认为《乡愁》一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尚未读、练,就问学生:作者用怎样的方式和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紫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我们细想便发现,这样的提问“眉毛胡子一把抓”,不仅让学生一头雾水,还会增加学生思考的难度,时长日久,学生因回答不出而产生对老师提问的厌烦情绪。
二、连篇累牍,宽乏提问
有节语文课上,老师提问的阅读提纲竟占据了小半边黑板:爱穿新装的皇帝平日怎样打扮?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两个骗子说了些什么话引诱皇帝上当?你相信吗?“新装”正在织布机的时候,皇帝怎么说怎么做?大臣们又是什么态度?皇帝上街游行可笑吗?他究竟怎样打扮自己?小孩怎么说?他的话表现了什么?……
这些看似环环相扣的提问,让学生一一回答则事倍功半,何不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行讨论呢?更有甚者,教师可放 开手脚,让学生编演课本剧。让孩子们在幽默诙谐的动作、语言中,在轻松的氛围中开怀大笑,在笑声中,吸取童话大师赐予的精神食粮。
三、藕断丝连,重复提问
以上“二例”也有这种弊病,这些枝叶性的问题交叉融合,在内容上互相牵连,教师在设计处理的时候,不必分得过细。再如《秋天的怀念》一课,我也犯了类似错误:问学生“母亲对儿女们留下了什么嘱托?体会了她的什么内心情感?”后又问学生“要好好活”与前文哪句话照应?如此提问不仅混淆了学生的思辨,更是无形中结,他们学习后文设置了弯道,耽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