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古典诗词中“月”的审美意象
湖南省常德市七中杨万元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先人所创造的美好意境,为后人留下了心灵遨游的广阔空间。读这些咏月诗和词,不仅是一种精神享受、心灵的赴约,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重温和再认识。
《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嫦娥化蟾”的故事给“月”涂上了一丝寂寥、冷落的色彩,“嫦娥奔月”的故事则给“月”蒙上了一层美丽而凄凉的面纱,“月”也成为后人反复吟咏的对象,月也成为了一种意蕴丰富、能触发人无穷的想象和联想的一种特殊的的自然景物,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指出,“诗人应该选择‘特征’的东西”,也只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迅速真切地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在交通和信息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月”成了文人墨客们借以抒怀的寄托和载体,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这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先秦就有“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的描写,有“劳心悄兮,劳心骚兮,劳心惨兮”感叹!《明月何皎皎》中的“明月”演绎了一出出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从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无不浸润着中国文人难释的生命情怀,无不激荡他们欢娱爱恋的情思!“月”是生命的超越,是凄美动人的雾蔼云烟,是悲欢离合的生命写照!
咏月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月亮可以说是古代诗人最偏爱的一个意象。古诗中的“月”表现为以下几种象征:
首先是象征团圆、美好,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抒思乡怀人,表边塞之苦,沈全期的《杂诗三首(其三)》“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写的是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的是对故乡的思念;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