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教学实录
- 资源简介:
约5600字。
《渐》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丰子恺先生的一篇随笔《渐》。(板书:渐 丰子恺)我们学过琦君的《泪珠与珍珠》,记得文中引用了冰心写的一句话:“雨后的青山——
生:好像泪洗过的良心。”
师:对,就是这句话。写得很好。大家知道它好在哪儿?
生:把抽象的良心说成具象的青山。
师:说得好。也可以说,用具体的事物来描述抽象的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具体描绘的呢?
生:比喻。
师:完全正确。把抽象的事物具象化的一个方法就是比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随笔《渐》,也是讲一个抽象的事物。“渐”是什么呢?大家能说说带“渐”字的一些词语吗?
生:渐渐,逐渐。
生:循序渐进。
师:很好。大家都体会到了,“渐”其实是表示一个过程,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为了把这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讲得具体明白,作者举了大量的例子。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
生1: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了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生2:舞台上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
生3:阴阳潜移,春秋代序。由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荫的夏,由凋零的秋“渐渐”变成枯寂的冬。
生4:傍晚坐在窗下看书,书页上“渐渐”地黑起来。
生5:儿女渐渐长大了。
生6:巨富的纨绔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成贫者。
生7:农夫抱着小牛犊天天在沟上跳来跳去。小牛犊“渐渐”长大,农夫一点也不觉得,照样抱着牛犊。后来有一天不抱了,再想抱就抱不动了。
师:很好。大家都很得心应手地找出了文中的例子。“渐”本来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有了刚才大家找出的这些例子,我们就很清楚具体的知道了“渐”是怎么一回事。因此,这里的例子就有了一个作用。什么作用呢?
生:通过例子,抽象的事物就变得具体了。
师:非常正确。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板书:作用 由抽象到具体)可是,这些例子是分散在各个段落里的,作者为什么不把它们集中在一个段落里呢?
生:(沉默。看书。)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段。第一段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生:人生是由“渐”维持的。
师:非常正确。(板书:人生由“渐”维持)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生:因为其变化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