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自然
山东昌乐 刘海涛
(一) 提示点拨
目标点击:
这一部分选了两篇课文,一篇目是宋代苏轼的《前赤壁赋》,一篇是唐朝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两篇文章异曲同工,侧重于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文体形式上来说都是文言文,《前赤壁赋》学习时应注意以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带动对文言文的学习。苏轼遭“乌台诗案”被贬,处境困顿,这时,大自然给了他精神的滋养,让他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对于这篇充分体现了感性和理性双重美感的课文,解读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去体会:是怎样的景?是何种情?这种情境引发了怎样的思考?
《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在唐顺宗永贞元年(805)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僻远而多山水之胜,作者寄情山水,形诸笔墨,写了多篇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一篇,思想内涵相对丰富,可看成此组游记的开宗明义之作。文中叙事写景都饱含感情色彩,赋山水以个人的情态,表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寂寞惆怅之情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和傲世情怀。
学习目标定位于下:
1. 理解苏轼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思想感情和所表达的旷达乐观的情怀。
2. 理解柳宗元在文中所表露的怀才不遇的寂寞惆怅之情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
人格和傲世情怀。
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 觉而起,起而
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自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3. 鉴赏《前赤壁赋》景、情、理交融和语言运用的妙处。
4. 体会《始得西山宴游记》借景抒怀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的写作特点和极富特
色的语言。
作者在叙事写景中多有寄寓,独特出众的西山是作者的象征物,作者在对它的描写中融人了自己的主观感情,从而将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于一体。
5.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文言常识。
重点聚焦
1. 理解两篇文章中作者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和人格情怀。
2. 熟读背诵两篇文言文,积累文言常识。
难点指津
1.理解苏轼对“变”与“不变”的思考。
体会“苏子”与“客”的不同感受,“客”“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深切感慨是下文苏子心志表白的铺垫。作者借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苏轼是在具体的情境通过“变”与“不变”的思考得出了一种生存的态度,是对景物的哲理升华。自然美成了作者情绪的依托,成为他思考和认识人生的凭借。
2.理解柳宗元在文中所表达的含蓄的思想感情。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阔大,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的自己怀才不遇的孤寂惆怅之情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和傲世情怀是很含蓄的,要通过具体分析去用心体会。
作者对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席之下”衬其高。高悬下望所见之山,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小土丘为类的感受。我们自然如身临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饱览这高峻西山,发出相同的感慨。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才更具感染力。
(二)自主探究
积累应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举酒属(zhǚ)客 窈窕(tiǎ0) 白露(1ù)横江
B.遗(Yí)世独立 溯(shuò)流光 洞箫(xiōo)
巳洗盏更(gèng)酌 逝者如斯(Sī) 沧海一粟(sù)
D.酾(Lí)酒临江 取之无禁(jìn) 横槊(shuò)赋诗
答案:A(溯sù更gēng酾sh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