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学案3
- 资源简介:
约17220字。
苏教版必修2第三专题之
落日
山东省北镇中学 高胜军
高手支招之一——阅读方略
阅读有目的
△了解通讯这种文体的特征和主要的表现方式。
△了解日本投降仪式的时间、地点、方式和意义,把握作者的内在感情。
△体会这场用鲜血换来的和平的可贵,鼓励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
读前要热身
德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5月7日,整个欧洲获得了解放。凌晨2点41分,德国按盟国的要求,在一个仪式上宣布投降。除了捷克斯洛伐克战场之外,所有战场都安静了下来。
投降书是在兰斯的一所很小的红色教学楼里签署的。这座不起眼的建筑一直是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总部。然而,艾森豪威尔却没有亲眼看到 13—1 签字仪式,参谋长沃尔特•贝德尔•史密斯中将和苏联、法国、英国的代表都出席了签字仪式,德国代表是约德尔•古斯塔夫将军和汉斯•弗里德堡海军上将。这个意志消沉的德国军官知道战争已经输了,尽管投降条件还没有公开发表,但人们认为,必须解除所有德军的武装,战犯要接受盟国政府的裁决。囚禁在盟国中的战俘将做为劳动力重建备受蹂躏的欧洲各城市。盟国有可能分割德国,以迎合波兰和苏联的要求。但这只有在具有广泛意义的和平会议之后才能实现,而这个会议可能要在几年之后才能召开。在此期间还可能出现一些临时性的调整。
瑞典边境的纳粹军队在朝奥斯陆靠近,准备投降。挪威的纳粹军队也同意采取同样行动,尽管一位指挥宫抵制说:“我们并没有被击败,我们仍拥有强大的力量”。布拉格的德军在黄昏时分仍在顽抗,但最终也会放下武器。
与德国的战争终于结束了,美国人民欢庆这一天的到来。然而,罗斯福总统的逝世又使整个美国沉浸在悲痛之中。也没有人忘记太平洋战争还在继续。
而欧洲对胜利的反响则更为压抑。老百姓蜷缩在那曾经是他们家园的废墟之中,疲惫不堪,无力庆祝战争的结束。大概只有在德国首都柏林才能看到喧闹的庆祝活动,三一学院的学生们爬到房顶,插上英国和其它盟国国家的国旗,他们高唱着“统治吧,大不列颠。”
1945年5月7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它标志着曾经嚣张一时的德国法西斯的彻底失败,从此,欧洲的战事基本平息。1945年9月2日,日本签降代表在停泊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代表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向联合国投降。当时任《大公报》驻太平洋战区随军记者的朱启平目睹了这一历史性的事件,并写出了通讯《落日》。你想知道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的情况吗?请你翻开《落日》一文,它会引领我们穿越时空隧道,登上“密苏里”号,在那里看到这一历史性的事件。
知识应储备
●作者作品
朱启平(1915—1993),浙江嘉兴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大公报》的名记者。作为二战时太平洋战区唯一的中国随军记者,1945年9月2日,他曾亲眼目睹中、英、法等国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的仪式。其现场报道《落日》在《大公报》上发表后轰动一时,后被列为大学新闻系典范 13—2 教材,是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名篇。他曾说道:“一笔在手,胸中要有亿万人民,万不得已时,可以不写,不能打诳。到战场采访,工作第一,生命第二。”这种精神对后世新闻工作者是一种莫大的激励。
●识记字音
1.字音
签字(qiān) 咔叽(kǎ jī) 绿呢台布(ní) 撰写(zhuàn)
舷梯(xián) 横滨(bīn) 哔叽(bì) 应酬(chóu)
翘首(qiáo) 淞沪(sōnɡ) 顷刻(qǐnɡ) 湔雪(qiān)
2.多音字
pù床铺 qiáo 翘首 yīng 应该
铺 翘 应
pū铺垫 qiào 翘尾巴 yìng 应变
●分辨字形
瑕 白碧无瑕 恢 天网恢恢 练 白浪如练 漆 油漆
暇 目不暇接 灰 灰头土脸 炼 炼字炼句 膝 膝盖
●文题解读
《落日》是一篇新闻作品,也是一篇极能振奋民族精神和鼓舞民众意志的好文章。文章题目“落日”象征日本战败。日本像落日一样,没有生气,命运衰微。以“落日”为题,揭示了法西斯的必然下场。
高手支招之二——感受鉴赏
文本需精研
落日①
朱启平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10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距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
第1小节采用倒叙手法,首先交代事件的结局,起笔不凡,引人入胜。“9时10分”,“约两三丈的地方”,精确的时间,准确的地方,显示了作者此时的郑重和庄严,从侧面表明了这个事件的不同凡响。本文采用倒叙手法,是由报道内容本身来决定的。在世界历史上,这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所以有必要将事件做一个总的描述,以显示它的不同凡响。另外,这也符合本文是通讯这一体裁的特点。先给读者一个整体的认识,紧紧地吸引住读者的目光,从而增加了新闻新颖性的特色。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指自 14—3 鸦片战争以来的近现代中国受到的欺凌耻辱。作者说这句话,是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看待中日两国的发展历史的,70年的耻辱,指的是日本对中国侵略欺侮的历史。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增强了扩张的野心,1874 年发兵侵略台湾,从那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多次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