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18
- 资源简介:
约2830字。
苏教版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 殷春霞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首宋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属“历史的回声”这一板块,教材对本词的学习要求是“文本研习”。这首怀古词作,上片写壮美的赤壁之景,下片写英雄的历史人物、旷达超脱的情感,语言精炼形象,一泻千里,意境豪放开阔。《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念奴娇•赤壁怀古》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象、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可谓文质兼美。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对苏轼的诗文并不陌生,《题西林壁》《水调歌头》等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必修一《赤壁赋》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学生对赤壁之景的想像、对历史人物的了解缺乏一定的基础,借助于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增强兴趣,读懂文本,走进文本,最终融会贯通。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怀古词的特点。
2.领略炼字用词的妙处,把握景物特征和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初读,整体感知,把握特点——多媒体激趣。
2.品读,感受形象,探究情感——多媒体导思。
3.美读,读出理解,读出情感——多媒体提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积极乐观的情怀,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五、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领略炼字用词的妙处,把握景物特征和人物形象。
2.通过美读,感受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初读,整体感知,把握特点
1.通过鲍国安的视频范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2.让全体学生在“大江东去……”的配乐中自由朗读,体味感情基调。
3.指名某学生配乐朗诵,随后师生点评。
4.归纳思路,把握“怀古诗”的特点:
观眼前之景——写历史之事——抒个人之怀。
(板书:上片 写景 下片 思人 抒怀)
(二)品读,感受形象,探究情感
1.品读上片,图片引导,感受景物形象
(1)学生自由朗读上片,想像画面,给具有表现力的字加点,选择两个根据要求填空:
我认为具有表现力的字是 ,效果 。
(大:空间阔大渺远;淘:时间的无情;千古:时间的浩远;乱:山崖陡峭不平;穿:山岩高耸入云;惊:浪涛奔腾澎湃;拍:惊涛搏击有力;卷:江水汹涌翻滚)
(2)播放画面,一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写景角度如何?
(上片描绘了一幅苍茫壮阔的赤壁美景图,写景角度:远近高低结合、绘形绘声绘色。)
2.品读下片,视频导思,感悟人物形象。
(1)上片结尾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画”这句是实写,承上;“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的“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文写周瑜作铺垫。“一时”指的是哪一时?你记得哪些三国人物?
(“一时”指三国;三国人物让学生自己联想)
(2)众多豪杰,词人偏偏忆起了周瑜,下片从哪些角度刻画周瑜形象?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生边读边加点,然后讨论。
(出示投影:生活 小乔初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