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请补上三堂课
浙江温州永嘉中学 陈海光
一、发现父母
自话题作文成为高考的主打后,感情真挚作为一个评分点,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但有趣的是,一方面要求考生感情真挚,缘情造文,另一方面却是考生因文造情,读得阅卷老师直起鸡皮疙瘩。据说有一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曾父母离异。感情真挚其实需要发现值得感动的东西并感动地表达出来。对学生而言,发现和表达同样重要。要做到这点,不妨从他们最熟悉的也最容易忽略的父母入手。
对于父母,我们的一些学生已很陌生,在他们眼里,父母近乎供养他们吃喝玩乐外加痛苦不已的学习的工具。从这个角度说,除了带有功利性的作文外,发现父母就思想教育上更显得必要。但要引导学生发现父母绝非易事,对父母的习以为常,也就扼杀了他们发现的敏感与力度。所以,关键的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唤醒他们麻木的神经,找到感情共鸣的琴弦。譬如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契机,在学生感动于史铁生的母亲的同时,回忆各自母亲的细节,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以;再譬如通过调查生日入手,询问他们对父母生日的了解,并说明每个生命的生日,都是父母亲的灾难日;再如在母亲节或父亲节的时候,要学生为父母干点什么,让他们反思一年从头到尾父母为他们干了多少,还要承担他们的不满与不屑……诸如此类的目的很简单,让他们感动于父母平凡的伟大,庸碌的光芒,让他们发现父母尊严地生活,高贵地存在。
有了这样的感动,倾诉或表达也就有了可能,或语言,或文字,甚至行动。对作文来说,最重要的是把这种真挚倾注在文字上,把心灵温柔的真诚的一面,自然地表现,水般清澈,云般自由。以父母为题材,若拘泥于亲生父母往往难以写好,感情真挚强调的是情感而不是事实,高考并不排斥虚构想象,这给契合话题带来很大的周旋空间。如今年陕西与云南的满分作文《父亲很土,却很快乐》《父亲,我爱你》,一个写父亲进城后仍保留农村时的思维方式的几个片段,一个写母亲去世后父亲性情大变而女儿期待父亲“回来”的故事,两篇都很动人,尤其是后者,字字情,声声泪,然而也更有理由怀疑它的真实性。发现父母,重在培育一颗善良细腻的心,重在让感动地表达成为习惯。
二、 开发文本
对高考而言,文本的低用率有目共睹,时下极流行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说法几乎成了一句美丽的谎言。就作文看,同样是一方面学生恨不得掘地三尺,挖出契合话题的材料;另一方面却是他们对文本视而不见,坐在金山上哭穷。近年来,随着历史题材作文的走俏,文本的利用率稍有提高,像李白、杜甫、李清照,苏轼、荆轲、项羽等近乎用烂用臭的历史人物为文本争了口气,但样式单一、生般硬套、翻来覆去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在开发文本的过程中,既要学生掌握目前流行的这种利用方式,还要积极求新求变,以更好地发挥文本在作文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