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第二教时)课堂实录
- 资源简介:
约3720个字。
《木兰诗》(第二教时)课堂实录
(教学《木兰诗》,师生在琅琅书声中愉快地度过了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师生间展开关于课文主题的对话,教师在指导学生对课文关键内容圈点结束后,学生踊跃发言)
生1: 《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英勇无畏代父从军屡建功勋的英雄形象,爱国是木兰精神的主旋律。
生2: 《木兰诗》展示了木兰在特殊时期的父女亲情,歌颂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温馨的孝心,亲情无限,孝道长存。
生3: 《木兰诗》表达了木兰热爱和平、厌恶战争的真实情感,喊出了兵连祸结的南北朝时期人们渴望和平的心声。
生4: 《木兰诗》是对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现实的抗争,她们宣告:“谁说女儿不如男!”
(学生各执一词,针锋相对。争执不下,待师议决)
师:我无意做你们的“法官”,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完全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以往阅读经验,总结文章中心凭借是什么?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
生5: 感知文章中心,主要依靠文中关键句。
生6: 读后闭目沉思,前后连贯,综合思考,综观全篇,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生7: 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很重要,其作用往往是画龙点睛,点明中心。
生8: 写景抒情类的文章,景色的色调也很重要。王国维先生说过: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常折射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生9: 议论文的每个自然段的首句也非常重要,因为这常常是论点句。
生10: 句子的位置也很重要,表现主题的句子常常在文章的末尾。
生11: 说明文常在开头交代说明对象及其总特征,以此为中心统领全文。
师:面对同学们热烈的发言,我很高兴,茅盾先生说过:“学问是经验的总结。”刚才都是大家的经验之谈,善于总结经验的人,才会有更大的进步。你们都是有心人。毛泽东同志说过: “读书是一种学习,使用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们依据刚才同学的经验分析一下《木兰诗》的主题,须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自圆其说。
(教师将相同意见的学生合并“同类项”后,小组讨论推荐发言人陈述己方意见)
生12: 《木兰诗》着重表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依据: 本文是叙事诗,议论句仅有: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依文章内容看,木兰无长兄,阿爷无大儿,替父分忧,毅然代征,这是木兰豪气的表现;征途遥远,跋山涉水,不畏严寒,风餐露宿,九死一生,战功卓著,这也是木兰豪气的表现;功成身退,辞官为民,侍奉父母,淡泊名利,同样表现了木兰的英雄豪气。谁说女儿不如男,古有女英雄花木兰。
生13: 木兰孝心无限,儿女情长。依据: 木兰是一名弱女子,养在深闺,纺纱织布,可汗点兵,父将出征,无长兄的木兰不忍年迈老父血染沙场,迫不得已代父从军,代父从军是体恤老父年迈而不是热血沸腾主动请缨,这体现了木兰的孝心;征途漫漫,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奔赴沙场,此时木兰无冲天的杀气,有不尽的思念,“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体现了木兰的孝心;九死一生,功成名就,不恋官场,返乡为民,回归故里,侍奉父母,欢天喜地,其乐融融,天伦之乐,令人陶醉,这同样体现了木兰的孝心。整体感知全文,我们归纳出了文章的中心。
生14: 木兰热爱和平,厌恶战争。依据: 可汗大点兵,木兰忧心忡忡,长吁短叹,迫不得已,代父从军,身赴战场,心盼和平;打马如飞,日夜兼程,山高路远,心念父母,如此疾赴沙场,是想早日结束战争,回到和平的家乡;风餐露宿,戎马倥偬,刀光剑影,九死一生。范仲淹诗:“羌管悠悠霜满地,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