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15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9/15 19:59:0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6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7380字。

  《赤壁赋》教学设计
  (一)作家研究
  1.生平事迹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为判官告院,其时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于是连续上书反对。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一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元丰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起用旧党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他不同意司马光“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又引起了旧派疑忌,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后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在元祐保守气氛充满朝廷的时代,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祐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尽管当时“饮食不具,药石无有”,条件极为艰苦,苏轼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作为杰出的词人,他开辟了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也有学者认为是蔡京)并称“宋四家"。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2.思想精神
  儒家的执著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这看似十分矛盾却又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一生的生命实践中。
  苏轼早年就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主张“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济时治国。他是支持和主张改革的,对王安石的变法,并不持彻底否定怀疑态度,只是反对其急躁冒进,而提倡循序渐进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