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古代诗歌鉴赏练习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1-2题。 <br>
洛桥晚望 孟郊 <br>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br>
1.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br>
A、这首诗抓住一个“望”字,写尽眼前之景,突出了初冬的萧瑟气氛。 <br>
B、这首诗通过前后映衬,先积蓄力气,造成气势,最后一句使人精神为之一振,有画龙点睛之妙。<br>
C、诗人从萧疏的洛城冬景中,开拓出一个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浩之物,寄寓了诗人高远襟怀。 <br>
D、诗中写冰,写陌,写榆柳,场景不断变换,并逐步接近末句的山雪。 <br>
1、A(“写尽 眼前之景”错,还有末句的远望) <br>
2、一首好诗,应该情景交融。仔细品味下面四句诗中情与景的描写特点,找出与上面那首诗写法不同的一项: <br>
A、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r>
B、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br>
C、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br>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2、B(以景喻情)<br>
3、对下面这首元缜的《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br>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br>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br>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br>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br>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br>
(1994年高考题)正确答案为 C。(三、四两句作者说明了喜爱菊花的原因。菊花在百花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在菊花上来。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到人们珍重,表达了作者特殊的爱菊之情。并无渲染菊花高贵品质之意。)<br>
4、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r>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br>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br>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br>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br>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br>
4、(1995年高考题)正确答案为D。(作者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伤感情绪,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并非“直抒胸臆”手法。作者情感的表达非常含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