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教学设计2
- 资源简介:
约10660字。
《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诗十九首》、曹操的四言诗、陶渊明的田园诗的特点。
(2)熟练掌握分析诗歌情感的方法,能简单分析诗歌的炼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背诵诗歌,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如情景交融、意境美、修辞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品味《涉江采芙蓉》中的情感美。
(2)品味《短歌行》中曹操的豪情壮志。
(3)品味《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的恬淡情趣和农家生活之美。
【教学重难点】
⑴重点:掌握古诗文背诵的技巧,初步形成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⑵难点: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如分析修辞的作用,情景交融的妙趣。
【教学策略】
1.设置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意境中。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意境美。
【教学计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讲解《涉江采芙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你有过送花给亲人朋友的经历吗?母亲节、父亲节送他们一束花可谓时尚。现在是举手之劳,在古代,尤其是在《古诗十九首》的《涉江采芙蓉》那个男主人公面前可就难了。他背井离乡,远离妻子,也许是因为战争,也许是因为徭役,也许是因为仕途……他亲手采摘鲜花想要送给爱妻,可他猛然意识到,眼前空有鲜花,却无法送与收花人,这又是怎样的痛苦与惆怅。
二、问题设置
1.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朗诵,然后学生讨论。
明确:此时正值盛夏季节,江边的荷花尽情地绽放,作者为了要采摘这美丽的荷花,不惜“涉江”,荷花采到了,希望和心上人一同分享。心上人在哪里呢?主人公孤独、愁怨、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那个方向张望,他什么也没看到,只看到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归程!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倍加忧愁,如果两个相爱的人始终不能长相厮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
2.作者为什么“涉江采芙蓉”,而不采别的花呢?“芙蓉”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
明确:“芙蓉”只是一个作者传达自己美好的愿望的工具,我们在《离骚》里也曾经学过有关“香草美人”的诗句?这里芙蓉就是象征作者的美好愿望或者对新人的真诚祝愿。
3.这样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歌,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1.意境高洁、清幽。“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