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7410字。
《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让学生根据以往所学诗歌的知识和鉴赏方法熟读并初步理解课文。
(2)课上通过朗读、探究和讨论等方法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学习比兴等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述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以比兴手法的回顾复习导入对新课文的理解。
2.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计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我们在前面的课文中已经学习了《诗经》和《楚辞》中的几篇代表作品,请大家回忆一下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
明确:大量运用比兴手法,以物传情,借物表情。
2.大家回答得很好,那么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也运用了此种表达手法的一首新诗《涉江采芙蓉》,请大家朗读这首诗,体会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
学生诵读……
二、问题设置
1.这首诗歌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游子采摘芙蓉送给远方的家人,以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选用这些意象营造出诗歌的何种意境?
明确:主要意象有:芙蓉、芳草。
意境:高洁、清幽。
3.这首诗歌的比兴手法体现在哪些诗句上?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
明确: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写“芳泽”中长得旺盛、娇嫩的芙蓉,正是这美丽的芙蓉,引起游子对娇美的心中人的思念。而用香花芳草赠送心中人,既传达了对心中人的思念,又寄托了美好的祝愿。这种写法,用的就是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
三、深入探讨
比兴手法的运用在本诗中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表达效果。
四、疑难探究
1.为什么要用“芙蓉”、“芳草”、“奇树所开的花”来寄托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明确:首先,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说明了思念之情很浓厚。其次,用这种美好的花草寄托思念之情,说明了对“所思”的珍视和珍惜之情。
2. 花草再漂亮也会枯萎凋零的,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想法,如何解释?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明确:充分表达了思乡的痛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