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二单元导与练
- 资源简介:
约60140字。
1、荷塘月色
文本解读
一 知识链接
[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他的作品文字质朴,蕴意深刻,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传世,如《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
朱自清先生生于江苏东海。江南古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少年朱自清平易的性情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他后来的诗歌与散文创作中。
1916年,十八岁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江、浙两省的多所中学担任国文教员。1922年,为生计所迫,他只身一人来到浙江台州第六师范学校任教。此间写出散文《匆匆》。1923年,他又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同年他还发表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显示出他散文创作的才能。从此以后,他便开始专心致力于写作散文。
朱先生的散文偏爱叙事和抒情。叙事散文主要以描写社会现实为主。而抒情散文,一类以《背影》《儿女》为代表,描写个人及家庭生活,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还有一类就是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抒发个人情感的小品文,如《绿》《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白马湖》等。
1931年,朱先生留学英国,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漫游了欧洲。回国后将旅欧历程写成散文,陆续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后结集为《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朱先生有很多名篇被选进大中学校的语文教材,是因为他的散文不但美,而且更有情,更风趣,被公认是白话美文的典范。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先生因病在北平医院辞世,终年五十一岁。先生的一生是淡泊的,但他平淡为人、朴实为文的品格却为后人景仰。
[背景介绍]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文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革命失败,朱自清处于苦闷仿惶中。他不满现实但又看不到出路,在中和主义思想影响下,他感到“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因此,他在致S君的一封信里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文章写了在一个静谧夜,作者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到北京清华园古井堂附近散步时,所见荷塘月色的景象和当时的心情。为了获得心里暂时的宁静,他独自沿着荷塘小径背着手踱着,忽然觉得“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这“世界”就是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有“独处的妙处”的境界。这种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荷香月色的自由境地,就是他要摆脱由现实扰乱而生的“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刹那安宁的心境的反映。
【相关知识】
通感,又称移觉,它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官上,凭借感受的相互沟通,相互映照,使原来不可名状、难以言传的感受,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收到耐人寻味、余韵无穷的艺术效果。
【正音释词】
二 课文领悟
[文题解析]
本文标题点明了文章的写景对象——“荷塘”和“月色”。两者是并列交叉关系,即描写的“荷塘”是“月色”之下的“荷塘”,描写的“月色”是“荷塘”之上的“月色”。“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指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二者相互依据,相互映衬。
【主旨概要】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是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文中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求得片刻宁静的淡淡的喜悦。对于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表现了愁闷的心境,有的认为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