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4/3 8:57:3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7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950字。

  《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
  焦作一中语文组  张莉
  作者简介:张莉,1982年出生。2005年7月本科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9月至今任教于焦作市第一中学。在校期间担任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现教高三。
  教育理念:语文教学应该着眼于两条思路——培养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中融合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过程体现这三个维度,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依托于对教材的解读,引导激发学生思考人生,谈体验,说追求,进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度。
  下面是张莉老师的一个科研兴课的课例,获得2008年度市“科研兴课”示范课评比一等奖,供大家借鉴参考。
  师:上节课我让大家自主学习了苏轼的《石钟山记》,这是一篇游记。古代的游记,写法不拘一格,大多是通过记述作者的一次游览经历,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以记叙山川景物、风俗习尚,从而抒发作者感情的散文。那么,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家有没有发现它与我们所学的《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游记散文的不同呢?
  生(刘):《石钟山记》的最后一段不是记叙,而是作者在发表议论。
  生(马):《石钟山记》大部分篇幅是用来记叙游石钟山的经历,但落脚于议论,我觉得作者并不重于山川景物的描写,而是要因事说理。
  师:说了什么理呢?
  生(张):通过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不可的道理。
  师:大家认为呢?
  (其他学生面露微笑,纷纷点头表示认可。)
  师:看来,大家的自学效果很好,从大家的微笑中老师看出你们是真正读懂了苏轼的这篇游记。《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它的真正目的是要揭示一个道理: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所以,它被后人称作“特殊的游记”。而文学史上,还有一篇游记和它一同享此殊荣,那就是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篇和《石钟山记》并称姊妹篇的游记,看看它又有什么特殊之处,是否也像《石钟山记》一样,为我们阐述了一个道理。
  (生大声通读课文)
  (大屏幕显示本课相关文言知识:
  一: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下平旷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然视其左右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孰能讥之乎?
  二:翻译下面句子
  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