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10450字。
《为政以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3、背诵积累名言、成语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德”的内涵,理解“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因时代不同而具有的不同内涵。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文本,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这里所列的字词主要是古今异义。对古今异义的字词重在比较,教学时还可再补充例句。对常见词,如“社稷”、“国家”、“道德”,教师可作更为深入的阐释)
(1)重点掌握以下词语:
斯 ①指示代词:这 于斯三者何先 逝者如斯夫 有美玉于斯《论语》
②连词:就,那么
如知其非义,斯速而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
③句中句末语气助词:哀我人斯(《诗经•豳风》)
相 ①赞礼之人:端章甫,原为小相焉《论语》
②扶盲人走路的人: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则焉用彼相也《论语》
③观察,视: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诗经•相鼠》)
劝 ①勉励,奖励:惩恶劝善 (《左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
②劝告,劝说:劝秦王显岩穴之士 (《史记•商君列传》)
时 按时: 使民以时 学而时习之 《论语》
就 ①靠拢,接近:陈力就力,不能者止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论语》
②完成,成功: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伤仲永》
③成全,成就:然嬴欲就公子之名《史记》
何以……为:表示反问。其中疑问代词“何”表询问,动词做谓语,语气助词“为”加强询问语气。可译为:“还用••••••做什么”“为什么要••••••”“有什么••••••呢”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光传》
信 ①诚信,言语真实: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
②信任:民无信不立《论语》
道德 先秦道德两字很少连起来用的,道是道,德是德。“德”表示好的行为的成果和作用。古人解释“德者得也。”因此孔子讲的“为政以德”是好行为的成果。道的本义是人走的路,然后再引申出方法、引导、道德等意思,如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之以政 道千乘之国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
国家:西周与春秋,周天子名义上拥有整个天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再把土地分封给宗室、子弟、功臣,天子所封的就是诸侯国,那时国就是指诸侯国。诸侯国君又把国内的土地分给宗室、子弟、功臣。这些封地就叫做“家”。所以孟子说:“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在农业社会土地和粮食关系民生和国家政权,是至关重要的,古代皇帝和诸侯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是表示反问的一个问式,相当于“恐怕……吧”。“过”是指责的意思,《过秦论》的 “过”也是这个意思。“过”的宾语是“尔”,即你们。“是”是我们在本文所要掌握的一个重点实词,“是”在文言文中最基本的用法是指示代词,解释为“这”,后面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夫如是”都是这个意思。老师特别要提醒同学注意,“是社稷之臣也”这个“是”看起来非常像现代汉语表示判断的“是”,其实不是,到汉代以后,“是”才有用于表判断的,如“问今是何世”“不知木兰是女郎”等。“是”在古文中也有表示与“非”相对的概念,如“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至于本句的“是”也是代词性的,复指前面的“尔”,起提宾的作用。同样的用法有“惟余马首是瞻”“惟命是从”“惟利是图”等。
既来之,则安之:课文中“来”和“安”都使动用法,意思是使远方的人来归顺以后,就要使他们生活安定。现在这个成语是指既然来了,就要安下心来,跟原来的意思有些不一样。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句话主语是“君子”,谓语是“疾”,宾语是“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难点在理解宾语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心里明明想得到某样东西,却不肯直接说出来,即“舍曰‘欲之’”,然后找一个借口,编一套理由把它拿过来,即“必为之辞”。这种态度是君子讨厌的,不但个人的道德不应该,政治的道德更不应该。孔子首先骂冉有的这种态度。
成语:祸起萧墙 分崩离析 鸣鼓攻之
(2)背诵并深刻领会以下文句
(这些名句与成语,意蕴深刻,至今还活在人们的语言中,极富生命力,所以先要学生背下来,然后慢慢品味其意思)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