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俱美 自成高格——《荷塘月色》审美例说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一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3/10/28 12:07: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2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散文是美文,是文质相称、形神俱美的艺术品。古人说:“文因质立,质资文宣。”散文美表现在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散文的本质是审美的。 <br>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就是一篇既有内在美又有形式美的美文。其实十分司空见惯的荷塘上的淡淡月色和月色下淡淡的荷景,经朱自清先生的大笔渲染,便寓意深刻,竟成了人们心中一道挥之不去的忧伤风景。本文就以《荷塘月色》为例,试从结构、语言、意境三方面来说明散文的审美特质。 <br>
    一、结构美 <br>
    散文的结构是属于形式范畴。形式因内容而确立,形式表现内容。散文结构灵活,随意自由,苏东坡曾说过:“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但是,随物赋形并不等于任意成形,它首先应当与内容有机结合,要恰当、完美地表现内容。所以,这就要求散文的结构必须是一个饱满丰富的有机整体,虽然“本质是散的,但须有诗的圆满,完整如珍珠,也具有小说的严密紧凑如建筑。”(何其芳语) <br>
   《荷塘月色》在谋篇布局上似乎很随意,实际上却是匠心独具。文章起承转合,首尾呼应,回环反复,果因相连,具有散中见整,整中有散的结构艺术。 <br>
    先说首尾呼应。文章的首尾至少有三处相互照应。一是开头的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全文的文眼,其实也是一个悬念。文章的结尾照应的句子回答这个悬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二是开头的“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与结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相呼应。三是开头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带上门出去”与结尾处的“轻轻地推门进去”,这两处的呼应极为紧密,“悄悄”与“轻轻”说明了我的心情并没有多大改变。首尾的三处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有机统一。 <br>
    起承转合,果因相连,则体现在全文的结构上。依照传统的划分方法,《荷》的全文可分三大部分。这三大分部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情→景→情。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现为:心里颇不宁静(因)→观荷塘月色(果)(因)→想起采莲的事(果)(因)→惦着江南(果)(因)→心里颇不宁静(果)。据此,全文的结构如果用一个简单的图示则是: <br>
                          景(荷塘) <br>
观               忆 <br>
情                            景(江南) <br>
<br>
情 <br>
这种起承转合、果因相连的结构收到了一种浑圆一体意脉贯通的审美效果。 <br>
    二、语言美 <br>
    散文是语言艺术。语言既是意符,又是音符。散文的语言,不光光要精确达意,更要与全篇意境谐调,意蕴一致,巧妙地绘形传神,还要注意音节的精美。任何一篇成功的散文,都既要写出事物的形,又要传出事物的神,从而形神兼备地表现生活中本质美的形象,以此作为抒发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的基础。 <br>
    传统的散文语言技法多种多样。《荷塘月色》一文中体现出来的就有以下几种: <br>
    一是“通感”。它用各种艺术手段把读者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沟通起来,共同参与对散文的艺术欣赏。文章的第二部份中,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用“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在月光薄雾笼罩下的荷叶和花,用“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和影。采用“通感”的手法,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觉器官,因而引起了丰富的联想,使文章产生更大的艺术魅力。 <br>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