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文知识复习资料
- 资源简介:
约26540字。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
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基本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词的本义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假借义是借用作另外一个同音的词的意义。
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一是要掌握一个词的常见义项,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较大的义项;二是掌握联系语境推断的具体含义的方法;三是注意古义与一词多义的交叉现象。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就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项脊轩志》中的“乳二世”的乳也是这样。
如何判别词类何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如何判别名词的活用
(一)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必有一个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襟和带。(《滕王阁序》)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3、名词后直接粘附一个语气词,活用。“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触龙说赵太后》)
4、连词“而”(以、且)前后的名词活用。“火尚足以明”的明。(《游褒禅山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的寿。(《种树郭橐驼传》)
5、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辱而逐之,折而族之”的族。(《原谤》
6、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齿。(《师说》)
7、能愿类词语“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公子怒,欲鞭之”的鞭。(《晋公子重耳之亡》)
8、介宾补语前面的名词活用。“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道路。(《召公谏厉王弭谤》)
9、被结构助词“之”取消独立性的谓语上的名词活用。“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的冰和寒。(《察今》
10、根据语境判定独立的名词活用。“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端章甫。(《子路……侍坐》)
(二) 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在教材上罗列了五类,当然不全,类别的齐全与否不是关键,只要能够根据语境进行合理的解释就符合要求。学习的关键是如何掌握名词作状语的判别方法。还是要进行句法分析,只要是处于主语谓语之间的名词就是活用为状语。如 “人皆得以隶使之”的隶,这里的“像奴隶一样”讲。(《五人墓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