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作家不同的感悟
- 资源简介:
约7520字。
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作家不同的感悟
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作家:作家笔下的心世界
【一】
幻 觉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jiāng)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也会对她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暖和暖和手吗?她抽出了一根火柴。哧(chī),燃起来了,冒出火焰(yàn)来了!她把小手拢(lǒng)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装着闪亮的铜脚铜捏(niē)手的大火炉前面。火炉里的火烧得旺旺的,暖烘(hōng)烘的,她觉得多么舒服啊!但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把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只拿着一根烧过了的火柴,坐在那儿。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就变得像薄(báo)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从那儿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碗,填满了苹果和葡萄干的烤鹅正冒着热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可怜的小女孩走来——这时候,火柴又灭了,面前没有别的,只有一堵(dǔ)又厚又冷的墙。
——〔丹麦〕安徒生《卖火柴的女孩》
豆荚有话
因为几乎冻僵了,所以,她想暖和一下;因为她实在是饿极了,所以,她想到了苹果、葡萄干和烤鹅。可是,残酷(kù)的现实和美好的愿望总是这样的水火不相融(róng),于是才有了奇妙的幻觉。
强烈的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渴盼——温暖、吃饱。
【二】
矛盾
我一边跑一边想:看样子是难以逃脱了。扔了米跑吧,山上急等着用粮食,舍不得丢,——而且就是扔了也不一定能逃得脱;不扔吧,叫敌人追上了也是人粮两空。怎么办呢?……这时,洪七还紧跟着我,呼哧(chī)呼哧直喘(chuǎn)气呢。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mò)地想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hún)身都颤(chàn)抖(dǒu)了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业更要紧!也许我能替(tì)了孩子,可孩子替不了我呀!
——王愿坚《粮食的故事》
豆荚有话
有一句话,叫做鱼和熊掌不可兼(jiān)得。孩子、革命的事业,这两者不能统一的时候,谁又能作出令人心安的选择呢?粮食,那是革命队伍的救命粮啊!可孩子呢?尤其是对于一个“多好的儿子”,矛盾的心理让我们读出了父亲的心在泣血。
【三】
喜 悦
他神采焕(huàn)发,光耀夺目,如同这个晴朗的春日,也如同整个大地——大地上华丽地点缀(zhuì)着青草和树叶的嫩(nèn)绿,飘着桦(huà)树和小松树的清香,那些小松树的金色蜡烛直指着深邃(suì)的天空。这年的春天来得早,天气暖,野樱(yīng)树和紫丁香已经开花了。一切都喜气洋洋,一切都欢天喜地。这一天就连人们心里的一切好东西也好像开了花似的。
——〔苏联〕高尔基《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
豆荚有话
嫩绿、清香、开花、喜气洋洋、欢天喜地,那时人的心里一切美好的东西好像都开了花。
这一段描写,巧借眼前美景的描绘,衬托出了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兴奋,让我们仿佛能够看到“他”喜
悦的神情。
【四】
生气
他忽然把胸脯一挺,似乎想定了主意,到刘玉英耳边轻轻说了一句,立刻,刘玉英的脸色变了,她的眼睛闪闪地像是烧着什么东西。她露出她的白牙齿干笑,那整齐的牙齿好像会咬人。韩孟翔忍不住打一个寒噤(jìn),他真没料到这个皮肤像奶油一般白嫩的女人生气的时候有那么可怕!
——茅盾《子夜》
豆荚有话
一个“干笑”,可见笑的人心里的不高兴。更让我们惊奇的是:牙齿会咬人,可见气得受不了,以致于看到的人都要“打一个寒噤”。
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作家:作家笔下的“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