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指导议论文就是这样写成的
- 资源简介:
约6280字。
议论文就是这样写成的
——从“诚信”话题作文说起
确定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成功的关键,但话题“诚信”只是提供了一个大致的写作范围或思维展开的范畴而已,显得宽泛而抽象,并不能依此生成一篇具体的文章。如果就空泛而抽象的概念硬写的话,势必容易导致写出来的文章显得杂乱无章、空洞无物。为此,必须学会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将话题的范围缩小,将概念的内涵具体化、明确化,让思维有一个明确的起点。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特殊情况下,不诚不信不为过”相对于“诚信”而言,显得具体而明确,更容易激活写作思维,打开写作思路。
论点,又叫论断,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由于中心论点已经确定下来了,这就为文章的生成设置了一个明确的起点,为思维的进一步拓展指明了方向。
不诚不信不为过
1、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把“诚信”作为一个正人君子不可缺少的美德。我们都讲究待人诚实守信,喜欢老老实实做事的人;可是在特殊情况下,不诚不信也不为过。
首段由“通常情况下,诚信是一种美德”引入,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在特殊情况下,不诚不信不为过”。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指出“特殊情况”究竟是指什么情况,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不诚不信不为过”。
2、《孙子兵法》中写道:“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等。在硝烟弥散的战场上,要想打败对手,就得抛开“诚信”,巧妙运用计谋,以诈取胜。
为此,作者在第2段引用了《孙子兵法》“兵者,诡道也”等言论,首先指出“不诚不信不为过”得以成立的一种特殊情况,“在硝烟弥散的战场上,要想打败对手,就得抛开‘诚信’,巧妙运用计谋,以诈取胜”。而要使这种论断得以成立,就必须提供能够证明其合理性的相关论据。保证所找到的论据是恰当、合适的,则需要作者紧紧围绕中心论点,以论点为圆心积极发散思维,寻找、筛选论据。
3、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典型的战例。春秋时,燕国派大将乐毅攻打齐国,占领了七十多座城,只有即墨还未攻下,田单是即墨的将军,他决心誓死保卫城池,而攻城的乐毅是他最大的威胁。于是他利用乐毅与燕王之间的矛盾,巧用反间计,散布乐毅要造反的谣言,使昏庸的燕王撤掉了乐毅。而后,田单又假意降燕,却暗地准备,乘夜大摆“火牛阵”,使围城燕军猝不及防,大败而逃。正是田单在国家危难之际,使诈谋迷惑了敌人,才打败侵略者,保全了国家,假如他在这种生死关头仍抱着“诚信”美德的背囊不扔,和敌人硬碰硬,恐怕齐国的历史之舟就要在此倾覆了。
在第3段作者列举了古代的一个典型战例——田单巧用反间计大摆“火牛阵”——作为重要论据分析论证;
4、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战国时的纵横家苏秦张仪,名垂史册的唐宗宋祖,哪一个不是使诈的专家?而对他们所创下的伟业来说,这点不诚不信的手段又算得了什么?这点不诚不信的手段甚至正是成功的关键,也是令我们后人手捧青史,唏嘘赞叹的所在。
紧接着在文章第4段又列举了苏秦、张仪、唐宗宋祖等人的例子作为论据评价说理。这些恰当事例的运用,既使得“特殊情况”得到了具体化,也使“不诚不信不为过”的论断得到了有效的支持。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正因为有了恰当论据的支持,有了必要的论证分析的环节,才使得“例”与“理”能够有机地结合,也才使得这篇作文的内容能得以进一步的生成、丰富、具体,中心论点得到了有力的证明。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论点、论据、论证这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论点的展开有赖于恰当论据的支撑,而一个具体的例子并不能天然地为某个论点的证明服务,事例要成为证明论点的论据,就必须突出、强化例子中与论点有关的内容,论证分析在这一环节中便必不可少,没有分析论证,再好的例子也不能为论点服务。
写到第4段,论点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阐发和支撑了,但是内容还不够饱满,说理还不够透彻,为此,文章必须再进一步生成、拓展。
5、时至当代,古人使诈的方法依然大行其道,当然我这里说的仍是在一些特殊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