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备课资料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一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8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3/11 21:38:3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760字。
  《兰亭集序》备课资料
  《兰亭集序》的写作意图
   严永发
  《兰亭集序》不但是书法艺术中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但在对本文为散文作序的写作意图上,笔者认为值得推敲。本文是作为《兰亭集序》的序言而诞    生  的,这就决定了本文不能摆脱序言的性质。序,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但叙事与议论是为序服务的,它是一种伴随性文体,是不能够脱离原作而独立存在的。这并不是说一篇序文不能够独立存在于世,而是说,序文之所以称其为序文,其产生前提是存在依附性的。这种依附性因素,我们在认识序文价值时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否则,脱离这种依附性,孤立地去认识、分析、评价序文,则往往会断章取义,发生曲解,甚至误解。
  作为一篇序言,《兰亭集序》交代了此次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作者由此展开笔墨,写世人性情与人生的异中之同,感慨快乐年华的易逝,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作者对人生的痛惜,充分肯定了“死生之大”的观点。《兰亭集序》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与本文为序有直接的关系。但接下来论述不同人的性情与共同的人生感慨与本文为序有何关联呢?是作者故意借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这个观点与本文为序有关系呢?行文至此,我们不能定论,还要联系下文来全面认识。
  文章最后一段,我个人这样认为:作者对古人面对死生发出如此相同的感慨而不明其因,进而引出本来就是错误荒诞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从而加以批判,透视千古,让后人明白:后代人看我们今天,如果也像我们看待古人一样,那是一件可悲的事。当时玄谈之风甚重,而“一死生”“齐彭殇”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时人和古人一样就已可悲,后人如果还如此,那是多么大的悲哀啊!此处如此理解“悲夫”,尚可以讲解得通,否则,在“悲夫”的含义理解上就有困难。而作者之所以在“悲夫”后用“故”字句作结,是为了明确本文为序的目的,是让后人明白:“我们”之所以抒发情怀,是因为人们的情致相同啊,从而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悟,不必如作者一样,对古人的“兴感之由”“若合一契”而“不能喻之于怀”;也不至于像时人一样模仿古人,同古人犯一样的错误。可见,作者真正的目的是借本序让后人明白本诗集的作用。虽然兰亭诗的价值没有作者想得那么高,但我们不能苛求作者,因为作者无法退居千年之后来加以评判。而当时与会的41人竟都是当时名士,作者给予这么高的评价也是情有可原的。所以,我们应当这样理解本文为序的写作意图:要明确本文为序的作用,而不是论证“死生之大”的观点。论证“死生之大”是作者的兼顾,是为本文为序之目的与作用服务的,是能联系实际的有力的论证材料。作者是为了明确地让后人明白我们“其致一也”的原因,不至于再发生“不能喻之于怀”的遗憾,而并非所谓的“死生之大”。
  总之,笔者从本文为序与原作的联系上认识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同时也解决了教学中的难题。
  评《兰亭集序》
  陈友康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