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朔模式”对散文创作的消极影响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杨朔模式”对散文创作的消极影响
关 键 字:杨朔 模式 散文 消极 影响
内容提要:当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大家──杨朔,在艰苦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境界优美、诗意盎然,形成“杨朔模式”。“杨朔模式”从内容和形式上限制了作者的创造,使创作之路越走越窄。问题实质在于这是一个“假”模式,是一个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它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生活。这种模式对散文的创作起着消极的影响。
散文,文学花园里的一株美丽的花朵。建国后,百废待兴,散文创作也出现了新的高潮。但在建国后的十七年里,若谈及散文,就势必会提及一人——杨朔。
杨朔,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既能放得开,但又能收归到他所要求的主题思想上来,他写美丽的风光,但又归结到人物的精神面貌。结构谨严,层次曲折分明,遣词造句精练别致,富有诗的意境,有他独特的风格。杨朔以其诗体散文的成就,并以鲜明的民族化特色,在当代散文的发展史上,深深地刻下了他的足迹。从人们对杨朔散文的喜爱,便可看出其散文作品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深远的影响。但杨朔散文也是有其明显缺点的,在思想内容上也有其时代局限。
生平和创作道路
杨朔(1913——1968)是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重要成就的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原名杨毓瑨,字莹叔,一九三七年后改用现名,山东省蓬莱县人。一九二六年小学毕业,一九二九年随舅父到关外谋生,在哈尔滨一家英商洋行里当办事员。在此期间,他一面做事,一面在一所英文学校里攻读英语,井跟随一位前辈研习中国古典诗文。他搞过一些翻译,写过一些旧体诗词,这些文学素养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九•一八”东北沦陷之后,他不甘于在日寇铁蹄下生活,愤然离哈赴沪,集资筹办了“北雁”出版社,拟出抗日进步书籍。抗战爆发后,他到了武汉,开始写作抗日救亡的文章。这年冬天,杨朔至延安。不久,又离延安到西北各地,于一九三八年辗转到了广州。在这里,他完成了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的写作。这部反映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抗日斗争的小说,曾在广州《救亡日报》的“副刊”上连载,第二年由生活书店出版。这是他的第一部小说。在此期间,他还写了一些通讯特写,集印成书后名为《潼关之夜》。
一九三九年杨朔参加了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到达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此后就留在那里,随同八路军转战于山西、河北一带。这期间,他写了一些歌颂抗日英雄、反映抗日斗争的通讯报道和短篇小说。
一九四二年杨朔从敌后回到延安,在中央党校第三部学习了三年多。他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得到很大的提高。他曾以“自有诗心如火烈,献身不惜作尘泥”自抒情怀,表现了他决心为革命、为人民献身的精神。这可视为他创作的第一阶段,也可说是他的“试笔期”。此间创作,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较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