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何必曰利》学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选修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12/12 20:20:34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130字。
  王何必曰利答案
  齐河一中《先秦诸子选读》导学案2009-12-08                                                              
  《王何必曰利》学案
  主备人:孟秀芳把关人:王成河
  一、学习目标:
  1、探究本文孟子关于利的看法。2、本文的论证方法
  3、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二、相关链接:
  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常把“义”与“仁”、“礼”等字合成一词使用,谓之“仁义”、“礼义”等。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告子上》)
  孟子主要把“仁”看作是人心理上一种应有的“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尽心下》)的道德品性,而“义”,孟子主要把它看作是人在生活中应遵循的,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标准,一种道德规定。
  义利并重、以义为先的政治观
  合乎礼义、以义待利的生活观
  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纵观《孟子》全书,我们可以看到它洋溢着孟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渝的救世情怀:以民为本,以利为本,崇古尚贤,崇义尚道,自承先圣,身任天下。正因为那个变革性、过渡性时代的礼乐崩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孟子以天下苍生黎民为念,高举仁义的思想大旗四处游说,奔走呼号。表达了渴望丰衣足食,渴望安居乐业,渴望和平、统一、稳定的心声。
  三、自主学习:
  1、诵读全文,给下列字注音:
  宋牼将之楚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__  孳孳为善者______________
  蹠之徒也______________  利与善之间也______________采地食邑______________
  答案:kēng、wàng、zī、zhí、jiàn  cài
  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3、指明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语的特殊用法。
  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_________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______________
  何以利吾国______________
  答案
  1、2、为意动用法3、为使动用法
  4、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先生将何之?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孟子遇于石丘状语后置
  5、通读全篇,理解文本。
  四、合作探究:
  1、结合第一则的内容,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怎样围绕观点展开论述的?即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a、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