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备课资料
1、康桥
通译剑桥(Cambrige),在英国东南部,位于剑河(CamR.)畔,伦敦之北约80公里。有英国历史悠久的剑桥大学(1209年创立),还有天文台和古老的教堂,是英国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
2、榆阴下的一潭
指康河(剑河)上游的拜伦潭(Byron’s Pool),据说当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常在这里游玩,故名。在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的有所提及。
3、对作者的评价
①这是一位生前乃至死后都有争议的诗人。像他这样一位出身巨商名门的富家子弟,社交极广泛,又在剑桥那样相当贵族化的学校受到深刻熏陶的人,他的思想的驳杂以及个性的凸现,自然会很容易 地被判定为不同于众的布尔乔亚的诗人,特别是在二三十年代之交那种革命情绪高涨的年代。
②热情好动的习性,使徐志摩拥有众多的朋友。“志摩的国际学术交往也是频繁的。他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印度诗人泰戈尔与他是忘年之交,还与英国哈代、赖斯基、威尔斯,法国罗曼•罗兰等,都有交往。”(陈从周:《记徐志摩》)据陆小曼回忆,“志摩是个对朋友最热情的人,所以他的朋友很多,我家是常常座上客满的:连外国朋友都跟他亲善,如英国的哈代、狄更生、迦耐脱。”(《泰戈尔在我家作客》)这种交往基于深刻的内心要求,而不是外在原因的驱遣。
③徐志摩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现代思想苏醒的时代,人的个性意识终于挣脱了封建思想桎梏而获得解放。这时,英国湖畔诗人对于自然风物的清远超脱,以及拜伦式的斗争激情的宣泄,自然地触动了青年徐志摩的诗心,从而成为他的浪漫诗情的母体。
④这位诗人的才情是公认的。……他为新诗“创格”功效卓著。他把闻一多关于格律诗的理论主张以诸多广泛的艺术实践具体化了。他创造了规整一路的诗风,并且纠正了自由体诗因过于散漫而流于平淡肤浅的弊端。他开创了中国新诗格律化的新格局。他和新月诗人的工作推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以上均出自谢冕的《徐志摩名作欣赏•序一》)
——扩展阅读——
康桥再会吧1
•徐志摩
康桥,再会吧;
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
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我当年
辞别家乡父母,登太平洋去,
(算来一秋二秋,已过了四度
春秋,浪迹在海外,美土欧洲)
扶桑风色,檀香山芭蕉况味,
平波大海,开拓我心胸神意,
如今都变了梦里的山河,
渺茫明灭,在我灵府的底里;
我母亲临别的泪痕,她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