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40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常识。
2理解孔子“仁”的内涵。 认识与人为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明确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从情感体验上,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 生道德认识内化。
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评析法。
学法指导:朗读法,练习法,知识迁移法。
一 复习与巩固(提问)
1、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
(2)为仁由己
(3)请问其目
(4)回虽不敏
(5)请事斯语矣
(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7)尧舜其犹病诸 (8)能近取譬
(9) 死而后已
(10)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问知。子曰:"知人。"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2)举直错诸枉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或者特殊用法。
特殊用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特殊句式:
1、 仁以为己任。
2、 何谓也?
3、选于众
回顾学过的文言知识,找出同类句子。
学生可能回答的句子:
宾语前置句
1 沛公安在? 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 何罪之有 4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使动用法
1 春风又绿江南岸(使……绿) 2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3 :生乎吾前,
状语后置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2 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二 集体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领悟‘仁’的思想,说出‘仁’的内涵”。
明确
1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4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明确:
孔子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的相同的问题做了不同的回答,答案看似不同,然而其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回答的角度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