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离愁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中其他文字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8/8 6:57: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古典诗词中的离愁
摘要:本文从艺术手法、感情基调两方面论述古典诗词中的离愁别绪。

关键词:古典诗词 离愁  艺术手法  感情基调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类的感情与生俱来,是诗词当中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正是因为有了情,古典诗词才有了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才有了感人的力量。情有多种,离情最苦,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合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代诗词曲中歌咏的重要内容,离愁具有极其动人的魅力,从古至今,人们为之肝肠寸断。在无奈之中,人们表现得或壮怀激烈,或戚心满怀,或悲观,或乐观。言别的名句不但触目皆是,而且又是那样一往情深,真挚感人,有的甚至被谱写成曲,如《易水寒》、《阳关三叠》、《长亭送别》……流传到今,仍然具有感人的力量。

一、 离别使人伤感,艺术表达方式为之增辉。

感情表达的方法有多种,艺术形式与感情完美的结合,就使诗词具有长盛不衰的魅力。

1、用典故。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借写荆轲事,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难舍难分的一般的离别诗的写法,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破空而来,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在感情上少了常见的哀婉,多的是慷慨激昂。再如《长亭送别》“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就用了“红泪”“司马青衫”“东飞伯劳西飞燕”三个典故,写出内心的无比的哀痛。

2、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传统的一种手法,把人的感情附着于外物之上,使感情表达得更为含蓄,耐人寻味。

以乐景写哀情,即用明媚的景色来反衬离恨。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景色反衬别离之悲。王夫之《薑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可见,乐景哀情,对比鲜明,效果更为强烈。如柳永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虽是良辰美景,只因即将离别,就无心欣赏,更能反映内心的苦痛。《诗经·采薇》篇写兵士告别家乡的情景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依依垂柳的美好春景,反衬士兵背井离乡、抛亲别友之痛。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之句,写扬子江边,春光正好,杨柳依依,杨花点点,但因为“君向潇湘我向秦”的离别,故景色虽好,却使人愁杀。作者迁情于景,景随情变了。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为人传诵,好就好在以美好的花鸟,来反衬出感时恨别的情怀,使美好的景物与人物内心的哀怨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以哀景写哀情。景物染上了人的感情色彩,物与人同伤心。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是以天地愁惨之状,水寒刺骨之感,衬托壮士赴死如归的诀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